某铜矿石可选性试验
2012-01-08张汉泉
张汉泉
(武汉工程大学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湖北地区某铜矿为矽卡岩型矿床,由于黄铜矿和黄铁矿致密共生,黄铁矿被次生铜矿物活化,黄铁矿含量较高,难于抑制,分选困难。由于当前面临着矿石品位降低、性质复杂、原料成本上升的严峻挑战,对此,铜选厂都在竭力降低生产成本,改进生产工艺,提高金、银等伴生矿物的回收率[1-3]。
分选过程中要求同时得到铜精矿和硫精矿。通常选铜后的尾矿就是硫精矿。通过试验提出该铜矿的可选性(即精、尾矿的品位及回收率),选矿方法及步骤或流程;查明物质成分(化学成分,矿物含量),矿物结构构造及相互关系,铜的赋存状态、嵌布关系及结晶粒度等特征;指出伴生金回收的可能性;指出磨矿细度及药剂条件对铜回收的影响;进行产品分析,指出提高产品质量的合理途经,满足矿床开采评价的要求。
1 试样
1.1 试样性质
本次试验样为闪长岩铜矿石,致密坚硬,浅肉红色、灰绿色、暗绿色块状结构,柱粒状结构。试样的物质组成绝大部分为脉石矿物,金属矿物少。
脉石矿物中主要是斜长石,其次是方柱石、云母、角闪石,少量绿帘石、磷灰石。
金属矿物主要是黄铜矿、黄铁矿、褐铁矿、少量磁铁矿、辉铜矿、铜兰、孔雀石,微量斑铜矿、闪锌矿、白铁矿。硫化铜矿作为铜的主要矿物,因此采用浮选是其主要选别方法。采用的用的捕收剂是常见的黄药类,其次是黑药类及酯类。黄药类捕收剂以乙基黄药、异丙基黄药和丁基丁基用为主[4-5];本研究拟采用采用来源广泛的乙基黄药。
采用选矿试样进行定量测定,矿物百分含量如表1所示。
表1 矿物百分含量表
铜主要赋存于黄铜矿中,少量赋存于孔雀石、辉铜矿、铜兰、斑铜矿中。铜矿物的嵌布特征如下。
黄铜矿:为它形晶集合体,以浸染状、星点状、网脉状分布于脉石矿物中,少部分呈网脉状充填于黄铁矿破碎后的裂隙中,呈乳滴状分布于黄铁矿中,呈浸染状分布于褐铁矿中,很少部分黄铜矿中含有细小的闪锌矿微晶呈固溶体分离结构。黄铜矿的粒度为0.002~2.5mm,在富铜矿石中多数大于0.3mm,在较贫的铜矿石中多数大于0.06mm。
斑铜矿:黄铜矿的次生蚀变产物,分布于黄铜矿的边缘呈包有黄铜矿的残留体。斑铜矿的力度为0.005~0.1mm。
辉铜矿和铜兰:交代黄铜矿呈反应边结构,粒度为:0.005~0.1mm。
孔雀石:呈纤维状集合体或放射状分布于脉石中,粒度为0.1~3mm。
黄铁矿:为他形-半自形晶,呈浸染状、星点状分布于脉石中,少部分呈破碎结构,脉石或黄铜矿充填于裂隙中。黄铁矿的粒度为0.002~3mm,在富铜矿中多数大于0.4mm,而在较贫的铜矿石中多数大于0.1mm。
1.2 原矿分析
原矿多元素分析结果见表2,铜、硫物象分析结果见表3、表4;原矿粒度筛析结果见表5。
表2原矿多元素分析结果
组分Fe/%Cu/%S/%Co/%Au/(g/t)含量5.881.151.890.0060.317组分CaO/%MgO/%Al2O3/%SiO2/%含量11.305.005.9446.60
表3 铜物象分析结果
表5 原矿粒度分析结果
矿样中氧化铜矿物含量占铜矿物总量的13.24%,主要以结合氧化铜(孔雀石和蓝铜矿)的形式存在,它们中的铜常与矿石中的硅、铝、钙、镁、铁、锰等元素的氧化物相结合,形成难以单体解离、缺乏铜矿物易浮特性的集合体。游离氧化铜矿物容易浮游,而结合氧化铜矿物基本上不能用单一的浮选法回收。直接用黄药浮选氧化铜矿,选别指标会很低。这是由于氧化矿物表面的离子键通过静电吸引将水分子极化,形成定向排列的水化膜,使矿物表面呈亲水,捕收剂难以透过水化膜作用到矿物表面[6-9],且因黄药吸附层结构松散、多孔、易脱落而导致效果较差。因此,生产实践中多采用硫化-黄药浮选法:先用硫化钠或其它硫化剂(如硫氢化钠)将氧化矿物进行硫化,然后用黄药作捕收剂进行浮选[10]。
2 试验结果
2.1 条件试验
为探索最佳浮选工艺条件,进行了磨矿细度、硫化钠用量、黄药用量、松油用量、石灰用量和Z-200比较试验等条件试验。
条件试验确定最佳浮选工艺条件为:磨矿细度75%-0.076mm、硫化钠100g/t(或不加)、黄药用量为80g/t、松油用量为49g/t、石灰用量为2000g/t时对硫的抑制效果稍好,Z-200添加比不添加要好(表6)。
2.2 扫选流程试验
为了减少铜矿物的损失,增加了扫选作业以强化铜矿物的回收。在粗选尾矿中分别添加了乙黄药20g/t、松油14g/t,扫选时间为5min。其选别流程见图1,试验结果列于表7。由表7可知,扫选作业可使铜、硫回收率分别增加1.57%、1.73%,尾矿含铜有所降低。
表6 铜硫分离石灰用量试验结果
图1 扫选试验流程
表7 扫选试验结果
2.3 开路流程试验
从以上的试验指标看,由于硫精矿硫品位不高,故增加了一次精选作业并按混合浮选(一粗两扫两精)—铜硫分离(一粗两扫两精)流程进行开路流程试验。本次试验开路流程见图2,试验结果列于表8。
由开路流程试验结果可知,获得的铜精矿铜品位达26.10%,铜回收率为83.84%;而硫精矿在经过两次分离扫选后硫品位仍小于35%,闭路后硫品位还会降低。由此可知,要获得合格的硫精矿是困难的。
图2 开路试验流程
表8 开路流程试验结果
2.4 闭路流程试验
根据试验要求及试验实际情况,确定采用下列两个方案进行闭路流程试验。方案Ⅰ为混合浮选(一粗两扫两精)—铜硫分离(一粗两扫两精)得到铜精矿和硫精矿产品方案;方案Ⅱ为单一铜精矿产品方案,闭路数质量流程见图3。
由闭路流程试验结果可知,本试验采用方案Ⅰ可获得较高质量的铜精矿,其产率为4.00%,铜品位达25.31%,铜回收率为87.50%;但硫精矿硫品位只有29.05%。
图3 单一铜矿闭路实验数质量流程
由于原矿含有硫较低,切硫化物之硫大部分为黄铜矿之硫;另从矿物嵌布看,黄铁矿呈它形-半自形晶浸染状、星点状分布于脉石中。要获得合格硫精矿比较困难。因此推荐采用单一铜精矿方案,其流程及试验结果见图3。
由方案Ⅱ获得的铜精矿产出率为5.33%,铜品位为19.13%,铜回收率为88.13%;铜精矿含金为5.33g/t,金的回收率为89.55%。与方案Ⅰ比较,流程简单,生产成本低。
3 结论
某铜矿含铜矿物主要为黄铜矿,含铜品位较高,属易选铜矿石。
采用混合浮选—铜硫分离流程可获得产率、铜品位、铜回收率分别为4.00%、25.31%、87.50%的铜精矿,且铜精矿含金及金回收率分别为6.7g/t、84.52%;但难以获得合格的硫精矿。
采用单一铜精矿流程可获得产率、铜品位、铜回收率、含金及金回收率分别为5.33%、19.13%、88.13%、5.33g/t及89.55%的铜精矿。该流程结构简单,切生产成本低。若在该流程的粗选前添加石灰(如磨矿过程中)可大大提高铜精矿中铜的品位,限于时间未进行详细探讨。
[1]刘建国,吴一微.中矿选择分级再磨浮选新工艺的研究与应用[J].有色金属:选矿部分,2002(2):20-22.
[2]王珩.高硫铜矿石分步优先浮选中矿再磨再选工艺流程研究及探讨[J].有色金属:选矿部分,2003(5):10-14.
[3]柳红,汤景,赵红芬.提高伴生金银回收率的研究[J].有色金属:选矿部分,2001(4):9-13.
[4]罗廉明,黄国宝,李根,等.改进铜录山铜矿石浮选用药试验[J].武汉化工学院学报,2004(3):22-23.
[5]高起鹏,孟宪瑜,秦贵杰.某铜锌硫多金属矿石选矿试验研究[J].有色金属:选矿部分,2003(5):15-17.
[6]李军.铜矿石氧化及其对选矿的影响[J].海南矿冶,1998(3):3-4.
[7]高起鹏.氧化铜矿硫化浮选几个问题[J].有色矿冶,2003(3):22.
[8]傅文章,谷进川.砂岩型氧化铜矿选矿试验研究[J].矿产综台利用,2001(6):1-4.
[9]周源,艾国华.难选氧化铜矿浮选试验研究[J].有色矿冶,2004(6):23-25.
[10]罗新民,田松鹤,刘忠荣.难选氧化铜矿浮选工艺研究[J].湖南有色金属,2003(8):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