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峡大坝启用后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秋季悬浮体、叶绿素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2012-01-08邵和宾范德江张喜林褚忠信

关键词:长江口浊度盐度

邵和宾,范德江,张 晶,王 亮,张喜林,褚忠信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三峡大坝启用后长江口及邻近海域秋季悬浮体、叶绿素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邵和宾,范德江**,张 晶,王 亮,张喜林,褚忠信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基于2010年10月在长江口海域海洋综合调查,利用多参数CTD现场调查数据、悬浮体浓度测定数据,对该区悬浮体和叶绿素的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进行系统的研究,探讨三峡工程蓄水7a以来长江口的悬浮体和叶绿素的分布特征及变化。结果表明:浊度值与悬浮体浓度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盐度对该线性关系没有明显的影响;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悬浮体主要分布在123°E以西的海域,表现为近岸高、离岸低,表层低、底层高,其分布主要受到水团、长江输入、上升流等的影响;叶绿素在123°E往东的海域含量较高,近岸低,在123°E~124°E之间叶绿素含量最高,其分布主要受到水团、浮游植物种类和季节变化及营养盐的共同影响。与三峡工程蓄水前对比,悬浮体高值区的界限往西移动了近半个经度,同季节的叶绿素含量的平均值降低。

三峡工程;长江口;悬浮体;浊度;叶绿素;影响因素

河口及其邻近海域是陆海相互作用强烈的区域,也是易于受到人类活动影响的环境。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东邻西北太平洋,西接中国大陆,既受长江入海物质通量的强烈影响,又受陆架环流系统的制约。这里各种动力因素相互交错和影响,如冲淡水、陆架环流、沿岸流系等海洋动力学过程相互影响,形成复杂的海洋动力环境[1-3]。在河流和海洋因素共同作用之下,于河口处以及东海内陆架形成了规模巨大的沉积体,成为现代沉积作用中心之一;同时,河口及东海内陆架生态环境不断变差,水体富营养盐化严重,导致低氧(或缺氧)事件和赤潮频繁发生。发生在长江流域内的重大人类活动,特别是三峡大坝的建设和使用后,使得长江入海的沉积物急剧减少,迄今尚不清楚该变化如何影响长江口及内陆架沉积环境。海洋中悬浮体以及叶绿素是表征海洋性质的重要参数,悬浮体与沉积动力过程密切相关,而叶绿素则是初级生产力的直接反映,对它们的时空分布的认识有助于深入了解河口和近岸海洋动力过程、生态动力学过程,并为了解和评价重大人类活动对近海环境的影响提供参考[4]。

前人对该海域的悬浮体、叶绿素等方面已经做过较多的调查研究。悬浮体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有:悬浮体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搬运格局分析[5-8]、悬浮体含量分布的季节变化特征[9],水团对悬浮体分布的影响[10]等;在这些研究中,对秋季悬浮体研究十分缺乏,且对长江三峡大坝启用后的悬浮体状态的研究也较少。在叶绿素分布方面的研究也十分活跃,但主要集中在叶绿素的分布以及与营养盐关系探讨等[4],缺乏对叶绿素与海洋学因子,如浊度、水团、盐度、上升流等关系的全面分析。

为此,本研究基于2010年10月长江口和邻近海域的实际综合海洋调查,首先建立悬浮体浓度和浊度的关系,查明悬浮体(浊度)和叶绿素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而探讨悬浮体和叶绿素的影响因素。

1 调查和分析方法

本次调查航次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秋季公共航次,调查船为“科学三号”,调查海域是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见图1)。

使用Seabird 19plus型CTD上配置的Rosette采水器采集水体样品,采水站位为:DH1、DH3、DH4、DH6断面的所有站位,共25站;每站共采集5层水样,采样层位为:0、0.2H、0.4H、0.6H、0.8H、H(其中H为采水点的水深),采水量约5L,共得到150瓶水样。采用有机玻璃抽滤器,双层滤膜(孔径45μm、直径47 mm的混合纤维滤膜)对海水进行抽滤;然后在实验室将滤膜低温干燥、称重,利用下式计算悬浮体含量(单位:mg/L)。

式中:wu2和wu1分别为上滤膜抽滤前、抽滤后的质量;wb2和wb1分别为下滤膜抽滤前后的质量;γ为校正因子;v为抽滤的水体体积;C为悬浮体浓度。

图1 取样站位图Fig.1 Sample sites in Yangtze River estuary area

叶绿素、浊度、温度、盐度等数据通过考察船上的seabird 19plus型CTD数据采集器获得,该数据为原始数据,经进一步处理得到可用数据,包括6个断面所有站位,所有层位的数据。

2 悬浮体、叶绿素的分布特征

2.1 悬浮体的分布特征及其与浊度的关系

为准确得到悬浮体浓度和浊度的关系,实际测量了4条断面24个站位共144层的悬浮体浓度值,它们涵盖了整个长江口及邻近海域。该区悬浮体总体表现为底层高、中上层低、近岸浓度高、向外浓度低的基本特征(见表1)。

表1 悬浮体浓度统计值(DH表示整个海域)Table 1 Concentration of suspended matters(DH denotes the whole area)/mg·L-1

悬浮物浓度一般是指单位水体中可以用滤纸截留的物质的量,而浊度则是一种光学效应,它表现出光线透过水层时受到阻碍的程度,这种光学效应与颗粒的大小、形状、结构和组成有关。该区悬浮体与浊度的关系,前人已经做过研究,探讨了不同水体中两者可能存在的相关性,分析了两者关系的主要影响因素和关系式的适用范围,结果表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不同水体悬浮体浓度和浊度之间均存在较好的相关性,即浓度和浊度之间存在对数线性关系[11]。

图2 悬浮体与浊度的线性关系图Fig.2 The linear relationships between suspended matters and turbidity

本次调查的结果与前述结果有所不同,即浊度和悬浮体的浓度呈线性相关性。按照前人的分析程序,以海水的盐度为标准,将研究区分为盐度25~30和大于30(占绝大多数)两部分[11],其浊度和悬浮体浓度的线性相关如图2a、b,相关系数分别为:R2=0.964 972和R2=0.823 891。如果不考虑盐度的影响,悬浮体浓度和浊度的关系如图2c,其相关系数R2=0.949 517,该关系相等或略优于考虑盐度影响下的关系。由此可知,在盐度大于25的情况下,盐度对悬浮体和浊度间的相关性的影响并不大,可以使用下式把浊度换算成悬浮体浓度。

式中,X表示浊度值,Y表示悬浮体浓度值。

根据该式算出各个站位的悬浮体浓度值,并作平面分布图(见图3)和断面分布图(见图4)分析悬浮体的分布状况。

悬浮体的平面分布特征(见图3):较高悬浮体含量的范围基本上集中在123°E以西海域,往东急剧减少,29°N以南区域的悬浮体含量很低。在124°E~125°E、31°N以北区域,有一悬浮体高值区,此区域接近济州岛西南端的泥质区。悬浮体含量表层<中层<底层。表层的分布范围较小,主要集中在长江口和杭州湾口门处,且30°N以南含量很小;中层分布范围扩大至28.5°N,且最高值的位置移至杭州湾湾口处,济州岛西南端的高含量悬浮体十分明显;底层的分布范围往东移,最远延伸至124°E附近,且最高含量值的区域北移至长江口南侧,在28.5°N~30°N,123°E~124°E,之间,存在1个舌状等值线,向离岸方向伸展。

图3 悬浮体平面分布图Fig.3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total suspended matter in the study area

悬浮体的断面分布状况(见图4):含量近岸高、离岸低,底层高、上层低的特点更加明显,20m水深以浅浓度大于5mg/L的区域没有越过123°E。图4a中,整体的悬浮体含量都很高,在中间123.5°E处出现的1个低值范围,将此断面分为左右两部分,其中近岸部分上下分层不明显,但水平梯度显著;离岸的部分有明显的上下分层,在20m水深处水体的悬浮体含量达到了10mg/L,且在124°E处5mg/L的水体延伸到了表层。图4b呈现出与a相似的特征,但离岸的部分悬浮体含量明显降低,但超过5mg/L的范围扩大。图4c虽然亦被分为两部分,但离岸部分浓度大于5mg/L的水体没有越过20m水深。图4d中123°E以东海域高悬浮体浓度(>5mg/L)的水体基本上在40m水深以下。图4e中,高悬浮体浓度(>5mg/L)水体分布在50m水深以下,在124.15°E处的突起部分以东含量极少。图4f中,悬浮体的高浓度区分布在水深30m以下且在122.4°E以西的范围,往东逐渐减少。

综合图3、4可以发现,高悬浮体含量的水体基本上集中在123°E以西海域,随着深度的增加,这个范围往东扩展,但不会超过124°E(除济州岛西南端高含量区)。DH1~DH4断面具有相似的悬浮体分布,由北向南悬浮体含量减少,中间都被一低浓度的水体分开。在DH5、DH6周围大部分海域表层悬浮体含量极少。

图4 悬浮体断面分布Fig.4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total suspended matter in the different sections

2.2 叶绿素分布特征

本区叶绿素平均含量为83.79μg/m3,最高值401.30μg/m3(DH4-3),最低值为7.30μg/m3(DH6-2),见表2。空间分布差异大。

平面分布上,表层叶绿素平均含量为91.05μg/m3,高值区(>100μg/m3)分布在123°E~124°E之间,呈带状分布,而在杭州湾外的123.5°E处出现最高值,为401.30μg/m3;长江口、浙闽近岸及北部海域叶绿素含量相对该层其他区域低,见图5。中层的叶绿素平均含量73.33mg/m3,中层叶绿素分布继承了表层分布特点,高值区见于123°E~124°E之间,呈带状分布,最高值也位于杭州湾外侧,为254.30μg/m3。底层叶绿素平均含量为59.01μg/m3,但是其水平分布完全不同于表、中层,高值区见于长江口外,呈点状发育,最高值达244.10μg/m3。

表2 叶绿素的含量Table 2 The mean value of chlorophyll concentration/μg·m-3

垂向分布如图6,DH1断面没有表现出特别明显的规律,叶绿素含量普遍较低且整体较均匀,叶绿素随深度变化较小,总体上近岸高,远岸低。DH2断面分布与DH1断面相似,但其值低于前者,并且在123°E处的高值中心已经呈现,上下没有明显分层现象。DH3断面中叶绿素含量大于20μg/m3的区域集中在123°E以西的水深较浅处。DH4中有一个以123.5°E为中轴、直径为约一个经度的“倒钟”形高叶绿素含量等值线群,特征十分明显,41m水深以浅的水体大于100μg/m3,且最底层也达到了40μg/m3。DH5断面的高值区分布状况跟DH4断面相似,虽然最高值不如其大,但相对高值区要比DH4分布面更广。DH6断面的叶绿素高值区分布在123°15′E以东区域,以西区域含量很少,其值总体较低,但高于DH1、DH2和DH3断面,在60m水深以浅含量都大于40μg/m3。总的来说,前3个断面叶绿素含量要比后3个断面小,且规律不明显;后3个断面的垂向上分层显著,含量>100μg/m3的水体分布在50m水深以上,高值中心大致处于同一经度。

3 悬浮体和叶绿素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长江口和邻近海区水团分布

温度和盐度的数据变化很好的指示了不同水团的存在及起到的作用。该区的温度、盐度分布特征见图7、8。

图7 温度、盐度平面分布图Fig.7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salinity and temperature in different layers

温度 时值11月初,水温呈现出沿岸低、外海高的冬季特征[12]。表层较均匀,中层平均温度高于表层和底层,底层分布最不均匀,总体还存在一定的层化现象;说明垂直混合作用加强,但还没有达到冬季的均匀一致的状态。DH1、2、3断面垂向上没有层化现象,但DH1断面表现为近海高外海低。DH4、5、6 3个断面垂向分层明显,底层温度较低,特别是DH6断面的底层和表层相差3℃以上。盐度 盐度分布是表层低,中底层高,近岸低,离岸高,并且在近岸等值线与海岸线接近平行。在123°E~124.5°E表中底3层中都存在1个盐度大于33舌状水体,由南向北延伸到32°N。垂向上前2个断面没有上下分层现象,但沿纬度方向很不均匀,在123°E~124°E之间存在1个高盐度水体,纵贯表底,DH3、4、6断面特征相似,在123°E以东水体盐度很均匀且较高,DH5断面层化现象突出,近岸和表层盐度相对较低。

图8 温度、盐度垂向分布图Fig.8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salinity and temperature in different sections

结合以上温度和盐度的分布特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做出如下判断:

在123°15′E以西海域水温低于20℃,123°E以西盐度低于30.5PSU,指示了浙江沿岸流的存在,主要由长江、钱塘江等入海径流形成[10]。长江水入海之后,向东南蔓延并且漂浮在盐度高的海水之上,在124°E以西的很大范围内表层盐度较低,此指示了长江冲淡水水团的存在[5,13]。在124°E附近,表层和中层温度高于底层,盐度较高,并且部分等值线呈舌状向北延伸至30°N附近,此为台湾暖流[14-15]。在垂向上如图8,DH1、DH2断面温、盐等值线密度较高,说明水团复杂;在124.5°E左右出现低温区,此应是黄海沿岸流的存在区[15-16];该水域的盐度较低,应该是受到了入海径流的影响,水深较浅、水团混合较充分,而且此处为台湾暖流前端,受其影响较弱。DH3断面的温度和盐度变化开始减小,特别是盐度在123°E以东几乎没有变化,且其值较高,说明台湾暖流已经影响到了该区。DH4断面盐度分布与DH3断面相似,并且盐度要更高,为台湾暖流水体,温度却有较大变化,特别是在123°E~124°E的40m以下区域水温较低,并且等值线呈圆形分布较密,说明此处应该存在一个上升流。在DH5和DH6断面的底层温度等值线较密,水温较低,盐度较高,并且高盐度更靠近沿岸,此处受台湾暖流影响强烈,近岸较低盐度的区域是浙江沿岸流的影响区。因此台湾暖流分布在123°E~124°E之间,温度超过20.6℃、盐度超过34;此水团向北呈舌状延伸,并且温度和盐度递减。据郭志刚等人的研究,在夏季台湾暖流要比在冬季更靠近岸约1个经度,即夏季在123°E~123°30′E区域,冬季在123°45′E~124°30′E区域[10,17-18],而本次考察时间正值秋冬交替之际,所以介于两者间靠冬季一侧,与此相符。在此水团以东,约124°E~125°E处存在1个低盐、低温的区域,应该是黄海沿岸流的影响区[16]。长江口往南的沿岸带低盐区为浙江沿岸流。

据此判断,该区的水团有长江冲淡水、浙闽沿岸流、台湾暖流、黄海沿岸流、上升流等。

3.2 悬浮体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

该海区悬浮体分布主要受水团、长江输入量、上升流等因素的影响。

由悬浮体分布图和上述水团分析可以知道,在125°30′E以西海域存在东西2个悬浮体的高值区,在2个高值区的分界线为1个悬浮体含量小于5mg/L的水体。西部悬浮体高含量区与低温、低盐水体相对应,是长江冲淡水影响区;东部悬浮体高含量区呈舌状向东南方向延伸扩展,与相对低温、低盐的水体相对应,是黄海沿岸流水影响区;两高值区之间的悬浮体含量低值区与高温、高盐的水体对应,是北上台湾暖流的影响区。西部的高值区中的悬浮体是因为长江水的输送,东部高值区(济州岛西南泥质区)是苏北老黄河口水下三角洲的再悬浮泥沙,经黄海沿岸流输运至此,其动力机制为:在秋冬季由于风暴作用使得苏北老黄河口三角洲悬浮了大量物质,在西北风的作用下,携带此悬浮物质的黄海沿岸流向西南方向扩展,同时作为半封闭性的黄海补偿水的黄海暖流也较强,二者在此地区形成环流-涡旋,导致大量悬浮物质滞留沉淀[10,19-20]。“洁净”的台湾暖流以其动力和温盐结构阻隔了长江入海泥沙向陆架东部的扩散[7,9,21-24],即将长江水输送的悬浮物基本上都阻挡在123°E以西海域,极少能扩散到124°E以东海域。台湾暖流冬季弱,夏季强[17-18],浙江沿岸流是由长江、钱塘江等河流的入海径流与附近海水混合的一股低盐水,在冬季由于台湾暖流的减弱和本海区西北季风的影响流向南;时值秋冬交替,所以该水团可以认为是往南流向的,大量的悬浮物随流到杭州湾以及更靠南的地方发生絮凝沉淀,这也是造成该区域底质为泥质的重要原因。

在长江口海区122°20′E~123°10′E、31°00′N~32°00′N存在稳定上升流现象。据研究,长江口外的上升流现象是台湾暖流逆坡北进产生的,即海底地形对台湾暖流的抬升作用是该上升流的基本动力因素[25]。上升流将底层的物质带到水体的中表层,使得悬浮体含量增高。

悬浮体的含量在垂向上分布的差异主要是不同水团的混合作用及上升流等导致的。表现为表层低、底层高。如图3,在长江口附近,由于咸淡水混合,使得大量悬浮物质发生絮凝沉淀,再加上水动力作用很强及上升流的作用,底层物质发生再悬浮,所以悬浮体含量在底层含量很高。杭州湾附近的表中层悬浮体含量相对较高,是因为闽浙沿岸流及长江冲淡水携带大量较细颗粒的悬浮体在此处聚集,并且该处底质为泥质,不易再悬浮,所以底层的含量相对较低。

长江水输入量的变化是季节性的,夏季是长江的汛期,其径流水量和入海泥沙都大大超过冬季。长江入海泥沙的供应量夏半年(5~10月)超过冬半年(11~4月)。长江输送入海的沉积物主要集中在汛期8个月,占全年总量的78%,并且主要集中在7、8、9 3个月,其中7月最大可占21.9%[24]。本次调查为冬半年的11月,长江的径流量较小,悬浮体含量开始降低,从而影响了该海域的总体悬浮体含量。

另外,浮游生物的含量也是影响悬浮体含量的重要因素。在叶绿素高含量区,悬浮体含量值也是很高的,如在DH6断面,除离岸较近的DH6-1和DH6-2外,表中层的悬浮体含量要比底层高,而叶绿素高含量也主要集中在表中层。

张怀静等对三峡大坝蓄水前后河口悬浮体浓度的调查显示:夏季蓄水后长江河道中的悬浮体浓度明显下降,但2003年6月份(即三峡工程蓄水后的第15天)长江口悬浮体的的浓度未发生较大变化[26-27],可能是由于时间短,三峡大坝的影响还未在长江口海域中得到显现。而夏季是长江等河流的输入量最高的季节,7、8月份达到最高值。而在秋季,该海域的冬季风暴作用还不是很强烈,所以影响夏季和秋季悬浮体含量不同的主要因素是长江的输入量,据王凡等[28],10月份长江的输沙量要比7月份低30%。而根据庞重光等的研究结果[29],该海域7~8月份表层的最高值达到了400mg/L,底层的最高值达到了600mg/L,而本文调查结果是:表层最高值为151mg/L,底层最高值为130mg/L。其平均含量也远远超过了30%的差距。因此认为在三峡大坝蓄水7a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悬浮体浓度明显降低。同时在蓄水前,前人对高悬浮体浓度的分布范围前人也做了较多调查工作,发现本海域秋冬季的高低悬浮体界限是在123°30'E附近,而且夏季的悬浮体分布范围要比冬季小,即夏季比冬季的悬浮物被限制在更靠西的海域,为123°15'E[10]。在本次研究(即三峡大坝蓄水7a后的秋季)中发现这个界限是在123°E。如果根据夏季的悬浮体分布范围要比冬季小的理论进行推断,可以得出在蓄水后的夏季这个界限应该在123°E以西的某个区域。由此得到结论:长江三峡蓄水之后,随径流到达东海的悬浮体数量减少,从而导致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悬浮体浓度降低,分布范围明显变小,高值区范围往西缩小了近半个经度。

3.3 叶绿素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

秋、冬季节东海海域多刮东北风,水温逐渐下降,水体中的生物量下降,光照减弱叶绿素浓度相对比较低。总体表现为近海高,外海低。近岸叶绿素含量的高值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陆地径流带来的营养盐和悬浮物的影响,如长江径流带来大量营养盐和悬浮物,致使长江口近岸营养盐浓度很高[4,30-32]。

含叶绿素的浮游植物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海域中含量和优势种有所不同。本研究中高含量区主要分布在123°E~124°E、31°N以南的海域,而此高值区正位于著名的舟山渔场,含有丰富的浮游植物作为鱼类饵料。在相对稳定的光照与温度条件下,叶绿素浓度的变化主要受水体中营养盐的制约,而营养盐的分布受海流与混合状况的影响[21,33]。东海(28°N~32°N,127°E以西)浮游甲藻类有122种,分隶于13科17属。其中高温高盐种占82.8%,广温广盐种占15.6%,低盐近岸种占1.6%。在秋季优势种仅为聚生角毛藻,聚生角毛藻分布的温度范围为21~25℃,高分布区温度范围23~25℃,盐度范围为28~34,高分布区盐度变动范围为32~34[34]。

叶绿素含量受水团分布的控制。结合平面图和垂向图,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在123°30'E处,每个断面都有1个高值带,在DH4和DH6中此位置是高值区的中心。由上述水团分析可知,此处为台湾暖流影响区,DH1和DH3断面受该流的影响较弱,而且受到黄海沿岸流的影响,温度和盐度较低,不适宜藻类大量繁殖,而在DH4、DH5和DH6断面的123°30′E附近,受台湾暖流强烈影响,使得该处的盐度和温度适宜水生植物生长,而且长江冲淡水及浙江沿岸流能够影响到该区,从而带来了大量的营养盐[32],在这两组水团的作用下,导致了该区叶绿素含量远远高于其他区域。在该区域的西侧靠近海岸的海域,由于悬浮物含量、浊度值等很高,影响了植物正常的光合作用,而且温度、盐度等条件也不适宜水生植物的大量繁殖,所以叶绿素含量很低。在该高值区以东的海域,由于长江冲淡水很难到达,缺乏长江带来的大量的营养盐供给,又没有稳定的上升流发育,虽然温度和盐度适宜,但叶绿素的含量依然很低。

叶绿素含量分布规律受季节变化的影响。由于长江输入量的季节性变化,营养盐的量在不同的季节含量也存在差异,导致叶绿素的含量也存在季节性。据周伟华等的研究,叶绿素含量(样品采集的时间为2002年)的季节变化具体表现如下表[4,35]:

表3 该海域的叶绿素在不同季节的平均含量Table 3 The mean values of chlorophyll concentration in Yangtze river estuary

同样,据文献[36]的研究,该海域在秋季的叶绿素含量最高值在长江口附近,其值为:664μg/m3。本航次为秋季,含量平均值为:90μg/m3,应该接近全年的低值。而据王作华等的研究[37],2006年夏季的叶绿素含量平均值为:1 200μg/m3,含量也是明显低于三峡大坝启用前同季节的含量。当然,由于作业站位和仪器不同,从而所得数据有所差异,但整体来看,叶绿素含量减少的趋势是可以肯定的。

另外,上升流也是在局部影响叶绿素含量的重要因素。因为上升流将大量的底层营养盐带到中表层,水生植物大量繁殖,叶绿素含量增加。这些现象在上面的分布图中都有很好的显示。

影响叶绿素分布状况的还有光照条件、水体营养盐的种类及分布等。植物有充分的光照条件才能进行光合作用来固定能量,营养盐为水生植物生长提供必须元素需求。悬浮体可分为与生物有关的颗粒和非生物颗粒,前人曾利用叶绿素/浊度的比值来确定悬浮体的种类,确定水生植物在悬浮体中占的比例,这样对于长江口及其附近海域的初级生产力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38]。

据文献[29]研究,1998—2007年该海区的叶绿素总体呈明显下降趋势,2003年是变化的转折点,与三峡水库蓄水的时间相吻合。结合表3及夏滨等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在三峡大坝启用以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叶绿素含量明显减少。

4 结论

(1)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悬浮体与浊度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盐度对该线性关系没有明显影响。

(2)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悬浮体主要分布在123°E以西的海域,表现为近岸高、离岸低,表层低、底层高。其分布主要受到水团、长江输入量、上升流以及再悬浮作用的影响。

(3)叶绿素在123°E往东的海域含量较高,近岸低,在123°E~124°E之间叶绿素含量最高。其分布主要受到水团、浮游植物种类和季节变化及营养盐的共同影响。(4)对比三峡大坝建成前后,悬浮体高值区的界限比以前往西移动了近半个经度,同季节的叶绿素含量比以前的平均值要低。

[1] 沈焕庭,潘定安.长江口最大浑浊带[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1:46-63.

[2] 胡敦欣,韩舞鹰,章申,等.长江、珠江及邻近海域陆海相互作用[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1:34-35,56-103.

[3] 沈焕庭.我国河口最大浑浊带研究的新认识[J].地球科学进展,1995,10(2):210-212.

[4] 周伟华,袁翔城,霍文毅,等.长江口邻域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J].海洋学报,2004,26(3):143-150.

[5] 郭志刚,杨作升,雷坤,等.东海陆架北部泥质沉积动力过程的季节性变化规律[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9(3):507-513.

[6] 杨作升.黄河长江、珠江沉积物中粘土的矿物组合、化学特征及其物源区气候环境的关系[J].海洋与湖沼,1988,19(4):336-346.

[7] 杨作升,郭志刚,王兆祥,等.黄东海陆架悬浮体向东部深海区输送的宏观格局[J].海洋学报,1992,14(2):81-90.

[8] 秦蕴珊,李凡,徐善民,等.南黄海海水中悬浮体的研究[J].海洋与湖沼,1989,20(2):101-112.

[9] Shen H T,Li J F,Zhu H F,et al.Transport of the suspended sediments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C].∥Proceeding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Sediment action on the Continental Shelf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East China Sea.Beijing:China Ocean Press,1983,389-399.

[10] 郭志刚,杨作升,范德江,等.长江口泥质区的季节性沉积效应[J].地理学报,2003,58(4):591-597.

[11] 翟世奎,张怀静,范德江,等.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悬浮物浓度和浊度的对应关系[J].环境科学学报,2005,25(2):693-699.

[12] 许东禹,刘锡清,张训华,等.中国近海地质[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7:26-33.

[13] 王勇志,江文胜.渤、黄、东海悬浮物质量浓度冬、夏季变化的数值模拟[J].海洋科学进展,2007,25(1):28-33.

[14] 谷国传,胡方西,胡辉,等.长江口外高盐水入侵分析[J].东海海洋,1994,12(3):1-13.

[15] 赵保仁,Ltmeberner R,胡敦欣,等.黄海南部及东海北部夏季若干水文特征[J].海洋与湖沼,1991,22(2):132-139.

[16] 汤毓祥,邹娥梅.南黄海环流的若干特征[J].海洋学报,2000,22(1):1-16.

[17] Su Jilan.A review of circulation dynamics of the coastal oceans near China[J].Acta Oceanologica Sinica.2001,23(4):1-16.

[18] 苏育嵩.黄东海地理条件概况环流系统与中心渔场[J].山东海洋学院学报,1986,16(1):12-27.

[19] Saito Y,Yang z S.Historical change of the Huanghe(Yellow River)and its impact on the sediment budget of the East China Sea[C].∥Iseki K,Tsunogai S,eds.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Global Fluxes of Carbon and its Related Substances in the Coastal-Ocean-Atmosphere System.Sapporo:Hokkaido University,1994:7-12.

[20] 郭志刚,杨作升,曲艳慧,等.东海陆架泥质区沉积地球化学比较研究[J].沉积学报,2000,18(2):284-289.

[21] Xie Q C,Zhang L F,Zhou F G,et al.Features and transportation of suspended matter over the continental shelf off the Changjiang Estuary[C].∥Proceeding of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Sedimentation on the Continental Shelf,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East China Sea.Beijing:China Ocean Press,1983,400-412.

[22] Milliman J D,Shen H T,Yang Z S,et al.Transport and deposition of river sediment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 and adjacent continental shelf[J].Continental Shelf Research,1985,(1/2):37-45.

[23] Milliman J D,Qin Y S,Park Y A.Sediments and sedimentary processes in the Yellow and East China Sea[M].∥I A Masuda F ed.Sedimentary Facies in the Active Plate Margin.Tokyo:Terra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mpany,1989:233-249.

[24] 孙效功,方明,黄伟,等.黄、东海陆架区悬浮体输运的时间变化规律[J].海洋与湖沼,2000,31(6):581-587.

[25] 赵保仁.长江口外的上升流现象[J].海洋学报,1993,15(2):108-114.

[26] 张怀静,翟世奎,范德江,等.三峡工程一期蓄水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悬浮物浓度分布特征[J].环境科学,2007,28(8):1655-1661.

[27] 张怀静,翟世奎,范德江,等.三峡工程一期蓄水后长江口悬浮体形态及物质组成[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2007,27(2):1-10.

[28] 王凡,许炯心.长江、黄河口及邻近海域路海相互作用若干重要问题[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4:46.

[29] 庞重光,王凡,白学志,等.夏、冬两季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悬浮物的分布特征及其沉积量[J].海洋科学,2003,27(12):31-35.

[30] 伍玉梅,徐兆礼,崔雪森,等.1997—2007年东海叶绿素a质量浓度的时空变化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08,21(6):137-142.

[31] 周俊丽,刘征涛,孟伟,等.长江口营养盐浓度变化及分布特征[J].环境科学研究,2006,19(6):139-144.

[32] 王保栋,战闰,藏家业,等.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营养盐的分布特征和输送途径[J].海洋学报,2002,24(1):53-58.

[33] 宁修仁,刘子琳.渤,黄,东海初级生产力和潜在渔业生产量的评估[J].海洋学报,1995,17(3):72-84.

[34] 罗民波,陆健健,王云龙,等.东海浮游植物数量分布与优势种[J].生态学报,2007,27(2):5076-5080.

[35] 周伟华,霍文毅,袁翔城,等.东海赤潮高发区春季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07,14(7):1055-1059.

[36] 夏滨,吕瑞华,孙丕喜,等.2000年秋季黄东海典型海区叶绿素a的时空分布及其粒径组成特征[J].黄渤海海洋,2001,19(4):37-42.

[37] 王作华,石晓勇,张传松,等.黄\东海夏季叶绿素a分布特征的初步探讨[J].渔业科学进展,2009,30(2):120-126.

[38] 陈楚群,施平,毛庆文.南海海域叶绿素浓度分布特征的卫星遥感分析口[J].热带海洋学报,2001,20(2):66-70.

Distribu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uspended Matters and Chlorophyll in Autumn in Yangtze River Estuary Post-Three Gorges Dam

SHAO He-Bin,FAN De-Jiang,ZHANG Jing,WANG Liang,ZHANG Xi-Lin,CHU Zhong-Xin
(College of Marine Geoscience,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Qingdao 266100,China)

For studying the change of distribution of total suspended matters and Chlorophyll in Yangtze River Estuary,the samples and data had been obtained from the comprehensive research cruise in Oct 2010,seven years since the first-stage storage of the Three Gorges Dam.The samples acquired by pressure-sensitive water sampler had been filtered using pumped filter,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total suspended matters had been worked out.The data of chlorophyll,turbidity,salinity and temperature had been acquired by an in situ CTD system.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total suspended matters and Chlorophyll,and their influencing factors were systematically studied.The results show that:(1)there is a good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turbidity and total suspended matters concentration without relation to different salinity.(2)the high concentration of total suspended matters locates in the area west of 123°E,and most Chlorophyll flocks together in the area between 123°E and 124°E.The water masses and discharg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re main factors to control their distributions.In contrasting to pre-Three Gorges Dam Project,the extent of total suspended matter has shrunk to coastal by a half of longitude,and the value of Chlorophyll has decreased.

three Gorges Dam;Yangtze River Estuary;total suspended matter;turbidity;chlorophyll;influencing factors

P76

A

1672-5174(2012)05-094-1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976020;41030856);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0CB951202)资助

2011-05-03;

2012-03-21

邵和宾(1984-),男,硕士生,研究方向为海洋沉积学。E-mail:shaobin0707@163.com

**通讯作者:E-mail:djfan@ouc.edu.cn

责任编辑 徐 环

猜你喜欢

长江口浊度盐度
高浊度水处理参数优化研究分析
丙烯酰胺强化混凝去除黑河原水浊度的研究
沉睡的船
近三百年来长江口泥质区沉积环境变化及与低氧关系的初步分析
《中国药典》四部通则澄清度检查法中可能存在问题的探讨*
长江口横沙北侧岸坡冲刷特征与趋势分析
不同盐度下脊尾白虾proPO 和SOD 基因表达及其酶活力分析
青草沙水库浊度与悬浮颗粒物粒径的分布特征
千里岩附近海域盐度变化趋势性研究
盐度调节的简易计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