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芥子中脂溶性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2012-01-03李日葵林一星
李日葵,林一星
(1.海南省中医院药学部,海口 570203;2.海南省药检所,海口 570216)
白芥子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SinapisalbaL.的干燥成熟种子,白芥子辛、温,归肺经,具有温肺豁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之功能[1]。中医临床常用于治疗哮喘、肿毒、风湿、乳腺增生等疾病。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其研究的深入,白芥子的一些新的药理作用已被逐渐认识,如抗氧化、抗辐射、抗衰老以及抑制前列腺增生[2]。白芥子的主要成分有白芥子苷(sinalbin)、芥子碱(sinapine)、芥子酸(sinapic acid)等[3]。另外白芥子含油量较高,以芥酸、油酸为主。为了更好地综合开发利用白芥子油脂资源,本研究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白芥子中脂肪酸及其他脂溶性成分进行分析和鉴定,为进一步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白芥子购于海南国瑞堂药业,经海南省药检所中药室药师鉴定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SinapisalbaL.的干燥种子,符合《中国药典》2010版之规定品种。(2)石油醚、无水乙醚、苯、氢氧化钾、Na2SO4、无水甲醇等均为分析纯。(3)GC6890N/5975BMS GC-MS仪,为美国Agilent公司产品。
1.2方法
1.2.1白芥子脂肪酸及其脂溶性成分的提取 白芥子粉碎过40目筛,称取20.00 g,用定量滤纸包裹后置于索氏提取器中,加入石油醚(60~90 ℃)300 mL,80 ℃回流8 h,回收石油醚,得黄色油状物。提取3个平行样,其平均值为5.07 g。
1.2.2脂肪酸的甲酯化[4]以上粗脂置烧瓶中,按1 mL/0.1 g加入浓硫酸-甲醇(2∶98)混合液,于70 ℃回流60 min,冷却后,用15 mL 正己烷分3次萃取并合并,加无水Na2SO4干燥。用0.45 μm微孔滤膜过滤备用。
1.2.3脂肪酸组成及脂溶性成分GC-MS分析测定 (1)GC-MS条件:色谱柱为HP-5弹性石英毛细管柱(30 m×250 μm,0.25 μm),载气为99.999%氦气,流量为1 mL/min,柱前压为63 kPa,进样口温度为250 ℃,接口温度为280 ℃,柱温初为80 ℃。先以8 ℃/min升温至150 ℃,再以5 ℃/min升温至210 ℃保持3 min,最后以4 ℃/min升温至280 ℃保持10 min。进样量为0.2 μL;分流比为40∶1。(2)MS条件:EI离子源,70 eV,离子源温度为230 ℃,连接器温度为250 ℃,溶剂延迟3 min,加速电压为250 eV,扫描质量范围为50~550 arnu。白芥子中脂肪酸、烷烃及其衍生物成分的分析,对总离子流图中的各峰进行质谱扫描后得到质谱图,通过NIST2.0标准质谱图库进行检索,确认各化合物;通过GC-MS工作站数据处理系统,按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化合物相对的质量分数。
2 结 果
白芥子提取液甲酯化产物运用GC-MS分析,共检测出25个峰,鉴定了其中23个色谱峰,其中有18个脂肪酸和5个非脂肪酸类成分(表1)。所鉴定的23个化合物的含量占油脂甲酯化物总量的99.91%,其中脂肪酸含量占油脂甲酯化物总量的99.51%。白芥子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油脂甲酯化物总量的90.13%,总脂肪酸含量的90.21%,为白芥子的主要成分。主要脂肪酸成分为芥酸(45.93%)、油酸(23.66%)、亚油酸(9.72%)和顺-11-二十碳烯酸(4.81%)。
表1 白芥子中的脂肪酸及其他脂溶性成分
3 讨 论
不饱和脂肪酸多具有抗炎症、抗肿瘤、调节血脂、提高免疫力、预防心血管疾病及治疗精神分裂病等多种生理功能[5-7]。白芥子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油脂甲酯化物总量的90.13%,总脂肪酸含量的90.21%,为白芥子的主要成分。主要为芥酸、油酸、亚油酸和顺-11-二十碳烯酸的含量较高,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8-10]。与Vorobev[11]报道的黄芥子的脂肪酸成分,以及陈振德等[12]、吴国欣等[13]报道的白芥子脂肪酸成分基本一致。但未检测到棕榈酸、十四酸、十五酸以及十九酸。本实验所测得芥酸的含量远比文献报道的高[14]。
另外,在白芥子中还发现了2-己烷基环丙烷癸酸和2-己烷基环丙烷辛酸两种较为少见的奇数碳脂肪酸,首次从白芥子中鉴定的成分或成分的甲酯化产物为2-己烷基环丙烷辛酸甲酯,在相关白芥子的文献中未见报道。高毓涛等[15]在狗肝菜中发现了2-己烷基环丙烷辛酸和2-辛烷基环丙烷辛酸两种脂肪酸,并认定其对狗肝菜药材的定性鉴别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因此,2-己烷基环丙烷辛酸和2-己烷基环丙烷癸酸两种少见脂肪酸的发现,对药材白芥子的定性鉴别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能否作为白芥子药材定性标准之一,有待进一步验证。
[1]国家药典委员会.2010年版中国药典[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78.
[2]欧敏锐,吴国欣,林跃鑫.中药白芥子研究概述[J].海峡药学,2001,13(2):8-11.
[3]Soledade M,Pedras C,Irina L.Sinalbin salba,phytoalexins from Sinapis alba:licitation,isolation,and synthesis[J].Phytochemistry,2000,5(5):213-216.
[4]常小龙,吴立军,屠鹏飞.白花银背藤中脂肪酸成分的GC-MS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2005,30(8):626-627.
[5]Erkkla A,de-Mello VD,Riserus U,et al.Dietary fatty acid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an epidemiological approach[J].Prog Lipid Res,2008,47(8):172-187.
[6]鲍建民.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理功能及安全性[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6(1):45-46.
[7]Lefevre M,Kris-Etherton PM,Zhao G,et al.Dietary fatty acids,hemostasis,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J].J Am Diet Assoc,2004,104(3):410-419.
[8]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401.
[9]冯宝民,余正江,段礼新,等.炒白芥子中化学成分的研究[J].中草药,2008,39(3):331-334.
[10]刘强,张璐,易延逵,等.炒制对白芥子挥发油成分的影响[J].中成药,2007,29(10):1473-1479.
[11]Vorobev NV.Fatty acids in some varieties of Indian mustard[J].Maslo Zhir Prom,1966,32(1):10-12.
[12]陈振德,庄志铨,许重远.白芥子油含量及其脂肪酸测定[J].广东药学院学报,2001,17(2):113.
[13]吴国欣,欧敏锐,林跃鑫,等.白芥子脂肪酸成分的研究[J].海峡药学,2002,14(3):37-40.
[14]史丽颖,吴海歌,姚子昂,等.白芥子中脂肪酸成分的分析[J].大连大学学报,2003,24(4):98-99.
[15]高毓涛,杨秀伟,艾铁民.狗肝菜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07,38(1):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