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指导思想体系研究:回顾、反思与建构

2012-01-03于晓东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指导思想普通高校马克思主义

于晓东

新中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指导思想体系研究:回顾、反思与建构

于晓东

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调查法、理性分析法,在回顾、反思新中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指导思想“体系”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学说为逻辑起点,结合建国以来形成的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指导思想,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指导思想体系。

新中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

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颁布的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文本中体现了较为丰富的指导思想,但始终处于零散状态,未能形成体系(因为未能形成相互联系的整体),造成了实践操作层面不同指导思想之间相互对立与排斥的局面(由于未能从整体上认清不同指导思想之间的相互联系,人们在某种倾向的影响下片面地推崇某种或某些指导思想而忽视其他思想),给体育课程实践带来了损失,影响了体育教育教学效果的全面提升。因此,研究并构建体育课程指导思想体系,对深化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中国期刊网查询可知,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不乏关于体育课程指导思想的研究文献,但未曾发现关于体育课程指导思想体系的研究[1-2]。因此,研究并构建体育课程指导思想体系,对丰富我国体育课程理论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1 建国以来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指导思想“体系”的回顾

建国以来,我国共颁发了5个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大纲(纲要),均未列出关于体育课程指导思想的专门条目,但在某些条目中体现出了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

1.1 前4个文本中体现的指导思想“体系”

1956年、1961年、1979年、1992年颁发的文本在目的、任务中较好地体现了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综观这4个文本中的目的与任务,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其中所包含的指导思想,极其相似。

这4个文本均提出了1个目的、3项任务。例如,1979年文本规定的目的是: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向学生进行共产主义教育,使他们能够精力充沛地从事学习、生产劳动和科学实验,以便更好地承担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光荣任务[3]。1979年文本规定的基本任务是:(1)根据青少年的生理特点,进一步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发展,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增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他们在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事业中所必需的身体基本活动能力;(2)使学生正确认识体育的重要意义,掌握体育基本理论知识和卫生知识,学会正确的运动技能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以进一步增强体质;(3)通过体育,教育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具有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培养他们的组织性、纪律性、勇敢、顽强和集体主义精神[1]。

这4个文本在目的与任务中均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种指导思想:增强体质的思想、掌握知识技能的思想、培养道德品质的思想、养成锻炼习惯的思想(终身体育思想)。当然,某些文本也存有细小的差异,如1992年的文本除此之外还提出了通过体育教学与锻炼促进学生发展的思想[4]。

1.2 第5个文本中体现的指导思想“体系”

2002年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在“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条目中较好地体现了体育课程的指导思想。

《纲要》在课程性质条目中指出: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5]。

《纲要》规定的基本目标是:(1)运动参与目标;(2)运动技能目标;(3)身体健康目标;(4)心理健康目标;(5)社会适应目标。

《纲要》在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条目中指出“把‘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作为确定课程内容的基本出发点”、“努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5]。

由此可见,该文本体现的指导思想主要有:通过体育教育与锻炼促进学生发展的思想、增强体质与增进健康的思想、思想品德教育的思想、文化与技能教育的思想、终身体育的思想(体现在运动参与目标中)、促进(个性)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思想、“健康第一”的思想、培养创造性和能动性(积极性、参与性)与自主性的思想。

2 建国以来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指导思想“体系”的反思

《现代汉语词典》将“体系”解释为“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苏联百科辞典》认为“体系是互相联系、互相关联着而构成一个整体的诸元素的集”。因此,整体中诸元素的相互联系体现了“体系”的本质内涵。

综观建国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的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指导思想,它们只不过是简单的罗列,始终处于零散状态,未能揭示不同指导思想之间的逻辑关系与相互联系。因此,尽管不同时期课程文本中的指导思想均或多或少地有数条,但始终未能形成真正的体系。

此外,从体系的完整性(整体性)角度出发,各历史时期的指导思想虽然不少,但仍不能完全满足整体构建的需要(这也是建国以来体育课程指导思想未能形成体系的另一个原因)。然而,不管怎样,这些指导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均发挥了积极作用,是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宝贵财富,为构建体育课程指导思想的完整体系提供了较为丰富的素材。

3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指导思想体系的建构

3.1 建构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学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学说对建构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指导思想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人的全面、自由、充分、持续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学说的根本命题,也是最高命题[6]。

3.1.1 关于“人” 个人与人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个人是具体的、可感知的、有意识的、有能动性的生命体;人是舍弃了每个个体在生理、社会素质和心理特征差异基础上抽象出来的共性,是人和其他动物特征差别的概括。因此,个人和人是个别与一般的关系,人是个人的抽象。

马克思主义认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7]。由此看来,马克思主义把对个人(每个人)的发展研究作为对人(一切人)的发展研究的出发点和前提,由个人发展原理最后归结到人的发展的一般原理。

3.1.2 关于“全面” 人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8-9]。

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明确指出:“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10]此外,人的能力还应该包括实践能力、审美能力(包括道德审美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等[11]。

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指出,共产主义就是要“确立有个性的人”。马克思还说:“个性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之中的,因此,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11]。

3.1.3 关于“自由” 人的自由发展首先是人的依附关系的完全摆脱,使人成为自己社会结合的主人[8]。马克思一再说:“人始终是主体”[13]。人的主体性是人在创造自己历史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

人的自由发展生成了人的快乐发展。马克思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中的人的发展图景时,提出了职业自由转换的理念,认为:“任何人都没有特定的活动范围,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12]因此,没有了特殊活动范围的限制,人人都可以随自己的兴趣、意愿在各个部门自由、快乐地发展。

3.1.4 关于“充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社会成员有丰富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12]

3.1.5 关于“持续” 人的全面、充分、自由发展是一个不断实现的渐进过程,是历史与现实、现实与未来、有限与无限的统一[8]。

从人类发展的历史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的全面、充分、自由发展也在不断地提升,并且只要人类不断地延续下去,人的发展就没有止境。然而,人的发展的无限性是在世代相替的现实中实现的,每一个时代个人的终身发展虽然是有限的,但为人的无限发展奠定了基础。

3.1.6 小 结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学说的价值取向体系可概括为图1所示。

图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学说的价值取向体系

3.2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指导思想体系的建构与解析

3.2.1 建 构 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学说为逻辑起点,结合建国以来形成的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指导思想,构建了较为完整的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指导思想体系(见图2)。

图2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指导思想体系

3.2.2 解析与说明 (1)关于第一级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学说的第一级价值取向是“人的发展”,结合1992年及2002年文本提出的通过体育教育教学及锻炼过程促进学生发展的思想,将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指导思想体系的第一级指导思想命名为“通过体育促进学生发展的思想”。此级指导思想在各学段具有普适性。

(2)关于第二级指导思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学说的第二级价值取向,将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指导思想体系的第二级指导思想分为相应的5个部分(见图2)。相比较而言,促进学生体育持续发展对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尤其重要,应当充分关注即将步入社会的广大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可持续问题。

“全体性”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因此,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思想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虽然历次文本均未明确提及“全体”,但其中“学生”一词理应是指全体学生,只是在课程实践中我们不能只重视体育“尖子生”而忽视所谓的体育“差生”。

“全面性”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因此,我们必须坚持通过体育促进学生体育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思想。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健康第一”思想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思想”是相互统一的,因为体育教育教学虽然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多域)发展,但就其本质功能而言,增进学生健康是第一位的,同时,既然有第一,就有第二、第三等其他诸多方面,因此“健康第一”思想体现了全面性的理念。

此外,在现有的体育课程思想中,还没有较好体现“促进学生充分发展思想”的思想。当然,统一性与灵活性原则、区别对待原则以及操作层次中学生自主选择项目的做法虽然或多或少地体现了促进学生充分发展的思想,但不够贴切,有待进一步探讨。

(3)关于第三级指导思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学说的价值取向体系,由三个二级指导思想派生出相应的第三级指导思想(见图2)。

大学体育教育是普通学生进行体育正规学习的最后阶段,对于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而言,无疑要在此阶段着重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本领和体育活动中的交往能力。

此外,“循序渐进”原本是教学原则,但它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持续发展”的含义,因此将其提升到了“思想”的层面。

(4)关于第四级指导思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学说的价值取向体系,由“发展能力的思想”和“主体发展思想”派生出相应的第四级指导思想(见图2)。

根据不同学段个体的身心特点以及社会的需要,培养大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实践能力、审美能力,以及提升他们在体育活动中的创造性与自主性,理应成为大学体育课程的主导思想。

(5)关于第五级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学说将审美能力划分为道德审美能力与艺术审美能力,因此,将“培养审美能力的思想”划分为“培养道德品质的思想”和“培养艺术审美力的思想”。这里有两点需要说明,其一,思想道德品质是我国体育课程的传统提法,因此沿用此说法;其二,大学阶段是培养学生体育艺术审美力的好时机,但在历次颁布的文本中均未得到较好的体现。

4 结 语

(1)新中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文本中体现的指导思想较为丰富,但始终处于零散状态,未能形成相互联系的完整体系。

(2)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学说为逻辑起点,结合建国以来形成的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指导思想,构建了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指导思想体系,较为完整地揭示了不同指导思想之间的相互关系。

(3)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指导思想体系对指导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消解体育课程实践中的片面化倾向;同时对丰富我国体育课程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弥补我国体育课程理论的某些薄弱环节。

(4)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指导思想体系是针对大学提出来的,但它对构建中小学体育课程指导思想体系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综观不同历史时期各学段的体育课程与教学文本,其中包含的思想与理念大同小异,主要是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

[1]姜同仁,陶子,钱杰.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发展的新动态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4):114-119.

[2]陈佩辉.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建设与改革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22-125.

[3]中华人民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教学大纲[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79:2.

[4]中华人民和国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S].中国学校体育,1993:7.

[5]中华人民和国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S].中国学校体育,2002:4-5.

[6]殷真.马克思主义的最高命题[J].石油政工研究,2005(1):58-59.

[7]马克思.马克思选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73.

[8]窦爱兰,葛耕富.正确认识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7,23(1):15-18.

[9]吕一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05(7):62-63.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90.

[11]李知恕.论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观[J].理论与改革,2002(3):32-35.

[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95,373,633.

[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30.

Guiding Ideology System of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of New China:Review,Reflection and Construction

YU Xiaodo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Sports Science,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njing 210044,China)

Through the methods of the literature,interview and investigation,and rational analysis,on the basis of the review and the reflection on guiding ideology"system"of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of new China,with the Marxist theory of human development as a logical starting point,connecting with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the paper constructs a more complete guiding ideology system of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deepening the reform and enriching the theory of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new China;university;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G 80-05

A

1005-0000(2012)01-0015-03

2011-09-27;

2011-12-05;录用日期:2011-12-1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1BTY041);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09YJA880067);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9SJB890005)

于晓东(1963-),男,江苏大丰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课程与教学论。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体育科学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44。

book=3,ebook=175

猜你喜欢

指导思想普通高校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不含2C)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2019年山西省普通高校专升本考生体格检查表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在数学活动中认识时间解决问题
跳单、双圈教学设计
谈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训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