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支持北盛发展的桑梓情
2012-01-01周青云
湘潮 2012年2期
王震既是指挥革命战争的猛将,又是组织农垦生产的名将。20世纪60年代初,他积极鼓励家乡浏阳县(现为浏阳市)北盛发展植桑养蚕,支持家乡办缫丝厂。当缫丝厂遇到资金、技术难题时,他又指示创新体制搞县社联营,从而使北盛缫丝厂迈入健康发展之路,给家乡人民带来了实惠。
鼓励家乡人民开辟植桑养蚕副业新门路
20世纪60年代初,时任国家农垦部长的王震回到家乡,为家乡当时生产生活不景气的状况发了愁。他要求家乡人民突破单纯的“种田吃饭、养猪过年”的思维定势,积极发展家庭副业。他针对北盛地区沙质土壤、水分充足的特性,鼓励家乡人民开辟植桑养蚕的副业门路。他组织故居所在地马战大队江背生产队社员利用滩头、田边广植桑树,并从湖南省澧县请来农民技术员驻队指导。后来浏阳县委在全县动员因地制宜发展植桑养蚕,县供销社也积极培植。经过几年努力, 植桑养蚕在全县特别是北盛地区逐步发展起来,到1975年全县生产蚕茧达7000余担。
1975年冬,浏阳县委领导到北京汇报工作,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王震亲切接见。当听到家乡以北盛为中心的植桑养蚕业已达到一定规模时,他欣喜地建议在北盛办一家缫丝厂,就地加工生丝,提高蚕茧的附加值。
县委领导将王震的建议转告北盛公社党委后,公社党委于次年4月上旬,指派公社革委副主任李吉仁带领相关人员赴浙江考察建设缫丝厂。考察回来后,北盛公社组织自行设计,自烧红砖,自组基建队,自筹资金(借农贷3万元),半年时间缫丝厂就竣工投产,规模为1200绪,经技术培训安排就业人员200多人。此时,王震再次回家乡视察,看到缫丝厂达到一定规模非常高兴,并作了逐步扩大规模的指示。应公社党委之邀,王震还欣然题写了“浏阳县北盛人民公社缫丝厂”的厂牌。1977年,该厂生产厂丝2.6吨。但由于缺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生产的厂丝合格率不高,缫丝厂陷入困境,主持办厂的领导担心厂子垮掉不好交差而要求辞职。
指导体制创新搞县社联营
当缫丝厂处于困境时,北盛公社党委副书记刘自力到县城找我(时任浏阳县委副书记),要求县社联营或将厂子交由县办。我认为该厂是在王震亲切关怀下由前任县委书记贾德润拍板的,当时定位实现植桑、养蚕、缫丝、织绸、刺绣一条龙生产,为发展地方经济增添一条新门路,也为出口创汇提供更多货源(浏阳定为省外贸基地)。我说,现在公社遇到难题,县里理当积极支持破解难题,但县里现有国营企业难于搞活,建议公社党委通过既有渠道先请示王震副总理再定。
1977年12月2日,王震来信指示:“你们植桑有了发展,并建缫丝厂,还准备织绸……搞县社联营,是社会主义大集体经济,社员亦工亦农,大有益处,我很赞成。”王震来信为缫丝厂发展指明了方向,浏阳县委常委会讨论后,责成我负责落实王震的指示,动员相关部门为缫丝厂发展提供一切方便 。
受命后,我组织相关部门和区社领导到北盛缫丝厂现场办公,主要贯彻王震的指示信,围绕“县社联营”出谋划策,会议形成了联营协议和会议纪要。随后,县革委以浏革发[1978]85号文件下达,决定将北盛缫丝厂更名为湖南省浏阳县北盛丝绸厂,为县社合办企业,归口县轻工局领导;明确原缫丝厂由丝绸厂接管,属于公社自筹资金部分转为公社投资;规定丝绸厂所需员工由公社推荐符合条件的社员,按亦工亦农处理等。同时,委派北盛公社党委副书记谭良才为厂长兼党支部书记。
王震得悉上述情况后,题写了 “湖南省浏阳县北盛丝绸厂”的厂牌。县社合办为丝绸厂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国家轻工部丝绸公司下拨了40万元技改资金,省外贸进出口公司投入发展资金20万元,省乡企局支持资金10万元,加上县财政投入10万元,共达80万元。资金的投入解决了“无米之炊”的难题,技术人才的培训解决了技改和工艺创新的矛盾,从而促进丝绸厂步入健康发展之路。
《湖南日报》推介县社合办经验
县社合办后,半年的时间里,丝绸厂就建成了一栋3800平方米年产100万米的丝绸车间,安装了40台织机,同时对缫丝设备进行了工艺改造,使缫丝合格率由65%提高至91%。1979年,该厂生产厂丝17.1吨,均达到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其中优质丝4.1吨,出口创汇14万元。在全省13家同类产品评比中,北盛丝绸厂与津市缫丝厂并列第一。当年该厂为公社增收近20万元,也为县财政提供了33万元积累。
1980年6月20日,《湖南日报》记者实地采访后,在头版头条发表了《县社联合办丝绸厂,生产发展利润多》的消息,推介其经验,并加了编者按。编者按指出:“浏阳县打破全民所有制的界限,由县社联合办丝绸厂,取得了生产发展利润多的可喜成果。它有力地说明,实行多种经济形式的联合,确实可以把生产搞好,把经济搞活。目前有些企业,特别是社队企业,热衷于‘一家独办’、‘各自为战’,由于条件限制,许多该办的事办不了,生产难以上去。我们应该去总结这方面的经验教训,解放思想,放开手脚,冲破小农经济习惯势力的束缚,在平等互惠的基础上联合起来,扬长避短,集中优势,加快经济发展。”
“家乡所产丝绸做的内衣我穿在身上心里舒服些”
至1985年,该厂缫丝1600绪,拥有织机100台,年生产厂丝32吨,丝绸80万米,其产品达40多种。1985年11月,王震到厂视察后欣然题词:“发扬潇湘儿女的聪明才智,提高养蚕、缫丝、丝绸、绣花工艺,为社会主义四化作贡献。”
厂长肖成维接过题词,说:谢谢王副总理对丝绸厂的重视与关心!为表达家乡人民的的心意,特送一段绸料给副总理试用。这时王震脸色由晴转阴,显得严肃起来。他沉默了一会儿笑着说:“北盛人民的心意我领了,绸料不能要,现就请你们代我做一套内衣,布纽扣衣,高头的裤。”夫人王季青悄悄地说:“何必麻烦家乡人,北京不是有买吗?”王震深情地说:“家乡人民织出的丝绸,穿在身上我心里舒服些。”
后来丝绸厂请了一位老裁缝,为他做了一套丝织内衣。当内衣送到王震手中时,他笑着接纳后,连忙吩咐秘书按时价付40元。肖成维厂长不肯收钱,王震严肃地说:“不行, 一定要付钱!”这充分展示了王震情系家乡,为家乡经济发展而喜悦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