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抓点才能带面

2011-12-31裴伟国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1年10期

  切中要点的课堂提问,有助于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内容,体悟作者的情感,从而产生心理共鸣,达到语文课堂的教学目标。那么,如何以文本为基础,设计课堂提问呢?我认为要抓三点:
  首先,抓文本的切入点,设疑问难,营造情境。小学语文教材所选文本都是专家学者经过认真甄别挑选的精华,借助文本解读,旨在提高学生的语文涵养。教师要在认真剖析文本的基础上,抓切入点。比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一课,切入点是追悼会现场。我设计了三个问题:(1)追悼会现场怎样?用课文中的话描述。(2)你看到此场景,心情怎样?(3)作者的心情怎样?通过问题的查找、思考、回答,鲁迅的高尚人格得到印证。但这仅仅是文本采用倒叙的方法设置的悬念,一个受人爱戴和尊敬的人,到底做过什么事呢?
  其次,就要抓文本的关键点,重点理解,举一反三。在学生对文本有了初步理解的基础上,重点提问:课文写了鲁迅几件事?画出段落并总结。同学们总结出文本写了读《水浒传》、笑谈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四件典型事例。这四个事例就是文本的关键点,需要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感悟体验。借助事例的描述,鲁迅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最后,抓文本的落脚点,前后呼应,整体理解。通过前两部分的学习,学生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一个问题,也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问题,没有难度:鲁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可以让学生朗读最后一段,得出结论: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在此基础上,联系学生课外阅读过的鲁迅文章,比如《少年闰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加以深化理解,从而水到渠成,使学生情感得以净化、升华,产生对鲁迅的佩服与敬仰之情。
  由此可以看出,课堂提问时,教师只有在全面解读文本的基础上,抓住文本的切入点、关键点、落脚点,巧妙设问,让问题像一串勾人食欲的糖葫芦,激起学生非逐个品尝不可的欲望,才能使他们产生学习主动性,收到最佳课堂教学效果。所以,抓点带面,的确是课堂提问的一种有益方法。
  (本栏责编 再 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