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调动学生参与历史课堂的积极性

2011-12-31杨淑莹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1年10期

  创新教学艺术 展现课堂魅力
  编者按: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如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升素质,则考验着教师对课堂教学艺术的掌握水平。本期杨淑莹等三位老师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和感受,对如何创新课堂教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愿更多的老师可以在课堂教学这块天地里,创造性地研究并实践,使之成为促进学生心智发展的有效手段,展现课堂教学的魅力。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师生双边活动。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合作中学习。本人依据初中历史学科和初中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结合自己十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调动学生参与历史课堂教学谈几点做法。
  一、巧设导言
  如何从讲课一开始的导入新课就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是一堂课能否取得预期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之一。因此,优化导入新课的设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丰富多彩的形式来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于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如在讲《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节课时,导入新课我采用的方式是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及其精彩片段,随后又向学生提出了一些问题让其思考:我们南阳卧龙岗上的武侯祠是为纪念三国的哪位人物而修建的?三国指的是哪三国?你知道的三国人物有哪些?有哪些成语、典故与三国有关?由于同学们对《三国演义》里一些人物、故事比较熟悉,当这些问题提出后,他们争先恐后地回答,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组织讨论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有利于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使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得到发挥。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对某一事物有初步的见解,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安排一些议题,组织学生讨论,鼓励他们各抒己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通过合作、交流,学生可以开阔思路,对某一问题的认识更全面、更深刻。如在讲“西安事变”时,关于蒋介石被捉后该如何处置,是“杀蒋”还是“放蒋”?我先让学生分成两个小组展开讨论、辩论,每组选一名代表讲明理由。随后,我向学生介绍了西安事变后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的影响,引导他们分析出“杀蒋”有可能激化内战;“放蒋”则有可能结束内战,有利于人民、有利于革命、有利于抗日,符合全民族的利益,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决策的英明正确。
  三、鼓励质疑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教师要鼓励并引导他们有意识地质疑问难。如果学生一开始的质疑缺乏思考,问题过于简单和幼稚,这时教师绝不能一概予以否定,在肯定其大胆参与的态度同时,要教会他们质疑的方法。对于那些有质量的提问,教师最好不要直接回答,而是根据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从侧面提供解答的线索,引导学生参与研讨,开拓思路,从根本上帮助学生释疑。如在讲《第一次燃遍全球的战火》这节课时,对于一战爆发的原因,有的同学仅从表面去理解,说是“普林西普的刺杀行为”引起了这次战争;有的同学只考虑事物的一个方面,没有全面分析,说是“德奥为重新瓜分世界”而挑起了这次战争。对此,我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又从反面提出问题进行提示:“若没有普林西普的刺杀行为一战会不会爆发?”学生受到启发后,很快得到结论:如果没有普林西普的行刺行为,一战仍然会爆发。普林西普的刺杀行为只起到了“助燃剂”的作用。
  四、创设情境
  历史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过去性,即不可重现性,这一特点决定了历史不能重演。但在教学中我们可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积极创设历史情境,将历史“复原”,使那些久远、陌生的历史“重现”在学生面前,寓教于“情”,寓教于“境”,使学生在身临其境、心感其情的状态下,参与课堂教学,主动学习历史知识。如在讲《璀璨的文学艺术》这节课时,上课伊始,我由学生熟悉的唐诗讲起,召开“唐诗吟诵会——我炫我耀”,把男女生分成两大组,轮流背诵,不得重复,在限定时间内谁接不上来的次数多就输。由于从小学到初中同学们掌握了许多唐诗,他们兴致勃勃,竞相展示,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