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提问为猜
2011-12-31刘剑华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1年10期
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苏教版第十二册)2~3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抓住描写沿途景色的语句,感受美景,体会作者的心情。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了课文后,我原本想提一个问题:作者既然是写金华的双龙洞,为什么要将沿途的景色写得这么美?可我发现这时课堂气氛有些不对头:学生被我按部就班地牵着鼻子走,没有一点学习的主动性,显得有些懒洋洋的。为了改变一下这种局面,激活学生的思维,点燃他们的学习热情,我临时改变了一下教学设计:“下面老师想问一个问题,不过我想给大家一次机会,猜测一下,老师将问什么问题。先请大家再认真地将课文第二、第三两个自然段默读一遍,联系题目,想想,接下来我会问什么。”
同学们一听,很好奇,有些半信半疑地看着我。我又重复了一下刚才的要求,学生们兴趣陡增,纷纷投入到阅读思考中去了。
马上就有人举手了,而且显得很兴奋,有些同桌还在嘀嘀咕咕着什么,似乎在争论。一会儿,举起的小手多起来了。我又故意将了一军:“好好读课文,结合题目,认真想一想,可能有点儿难。”
“我想到了!我想到了!”思维一直很活跃的小智举着手,身子几乎站起来了。
“我来说!我来说!”平时不怎么举手的小文也来了兴致。
我让他们的小手举了好一会儿,眼睛一直注视着我的小杰站了起来,我笑着问:“你想到了老师要问什么问题?”
“嗯!”他自信地点点头。
“那你说说。”
“刘老师,你是不是要问:课文题目是写金华双龙洞的,可这两段却写的是路上的见闻,是不是跑题了?”
“真聪明!小杰结合我们平时写作中学到的知识,揣测到我本来要问的问题。”我竖了竖大拇指,又问其他人,“你们猜的是不是这个问题?”大家像中了奖似的,使劲地点头,脸上洋溢着一种喜悦,课堂上顿时弥漫着一种生命活力。
“看来,我们是英雄所见略同。”同学们又一阵欢笑。“你们的这个问题正是我要问的一个问题。同学们真是火眼金睛。不过这个问题确实是个问题。”我顿了一下,“你们想,叶圣陶老先生是个文学大家,他这样写是有些跑题了呢,还是别有一番用意?问题你们提出来了,能不能再给个答案呢?仔细读读课文,想一想,再交流。”
课堂上的气氛马上热烈起来……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热情是有“保质期”的,教师再周全再周密的教学设计,也难免会出现思维和情感的冷场。这时,教学就需要根据教学实际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因此,我及时改变教学策略,将提问换了一种形式,变提问为让学生猜猜我要问什么,激发他们探究性阅读的好奇心,重新激活了他们的思维,形成新的阅读期待,诱导他们进入学习状态,带着一种“兴奋的紧张”去探究文本,感受学习的乐趣,将他们带入全新的学习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