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崛起 教育为先
2011-12-31王艳玲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1年10期
教育振兴:我们在行动
——河南省实施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一周年回眸
无论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还是启动学前教育3年行动计划,无论是促进教育公平,还是提高教育质量,自2010年国家及我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全省各地贯彻落实规划纲要的力度不断加大,教育事业出现了可喜的变化。然而,对于一项跨越10年的改革发展规划,一年仅仅是一个开始,当前,我们还有很多现实问题没有被很好地解决。河南省用占全国4.5%的教育经费,分担了全国10.1%的教育人口,老百姓“上学难”的烦恼依然存在。穷省办大教育,我们需要进一步更新观念、激活体制、深化改革……要将美好蓝图变为现实,我们依旧任重道远。
编者按:
9月10日,河南电视台大型时评栏目《映象版》推出了《转变领导方式 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新十八谈》教育篇——《中原崛起 教育为基》。在本期节目中,河南省教育厅厅长王艳玲结合国家及我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围绕建设中原经济区河南省如何做好教育工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探讨。本文根据王艳玲厅长的谈话录像整理而成,标题系编者所加。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近年来,河南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各级各类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义务教育实现了由人民办到政府办的重大转变。
截至2010年年底,全省1539.93万城乡中小学生全面享有了真正的免费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强力推进,实现了由薄弱徘徊到集团化快速发展的跨越。与此同时,高等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66%,成功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重大转变。在大力发展公办教育的同时,加快发展民办教育,办学主体实现了由单一的政府办学到多元化办学的重大转变。
到2010年年底,河南省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了8.9年,初步实现了由人口大省到人力资源大省的转变,初步建立了与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人民群众需求相适应的国民教育体系。
应该说,河南的教育确实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与中原经济区建设新的需要,和我们人民群众接受教育,特别是多样化教育的需要、优质教育的需要,确确实实还有一定的距离,或者说叫做新的不适应。
第一,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这样的需要上,我们还有些不适应。比方说我们在各类人才培养的数量,特别是在各类人才培养的结构上,跟我们目前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还不适应。
第二,人民群众对多样化教育的需要,特别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要,和我们的供给之间还存在矛盾。比方说我们的学前教育,群众确实还存在着入托难、入园难的问题。义务教育在均衡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主要表现在我们的一些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校际之间的不均衡。在高等教育领域,主要问题就是我们的高等教育优质资源还太少,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好大学少、名大学少,高等教育支撑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还显得不够。另外,学生上名大学、上好大学的机会比其他的省份要少,我们的学生要付出比其他省份的孩子多得多的努力才能与他们并肩跨入名校大门。
谈发展: 发展中的问题要靠发展去解决
我们的教育怎么发展?这就要构建一个国民教育体系,在这个体系当中,我们有各级各类的教育。有基础教育,包括学前、小学、初中、高中。有高等教育,有专科、本科层次以及各类研究生教育。我们还有职业教育,还有继续教育,另外还有特殊教育。
学前教育,现在主要是入托难、入园难这个问题。学前教育一般指的是0到6岁孩子的教育,目前,河南省在这个阶段的孩子有将近800万,所以为了有效地缓解适龄幼儿入园难的问题,省委、省政府实施了学前教育3年行动计划,也就是用3年的时间多渠道、多途径地新建、改扩建幼儿园6600所,这其中有4000所是公办幼儿园。
义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促均衡。均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现在要大力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薄弱地区,特别是向一些农村地区、办学条件目前还不好的地区倾斜。我们正在实施,将要加大力度实施的工程是薄弱学校改造、“校安工程”等,这些都是在薄弱地区和农村地区加大办学条件的改造建设。当然,除了办学条件以外,学校质量的好坏,很重要的就是师资。我们现在正在实施“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特岗计划”,让更多的优秀教师、高水平教师流向薄弱地区,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包括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这种差异。
在职业教育上,现在主要抓提升。我们要面向市场,适应需求,大力推进校企合作,要走产学结合的道路,千方百计地加大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来增强职业教育的生命力,从而支撑我们中原经济区建设对各类应用或者基础性人才的需要,同时也为就业提供一个好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形式。
高等教育主要还是上水平的问题。一个方面,我们要坚持分类指导,科学定位。我们要围绕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地优化专业学科的结构,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在服务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当中,来凸显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水平。另外一个方面,我们要牢牢抓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将要启动的高等教育中西部振兴计划和特色学科建设的大好机遇,使我们省有更多的大学、更多的学科落入到国家建设计划这样一个平台上。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重视继续教育、成人教育,为我们建设学习型社会奠定基础。另外还有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我们要有保障,要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来确保我们的残疾儿童能够接受教育。
今后,我们在发展当中还要特别关注两个问题,一个是质量问题,一个是公平问题。要让人民评我们的质量,要建立一个社会和人民评价教育质量的机制。另外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公平,教育发展了,我们还要特别在发展中体现公平,只有体现了公平,人民才会对我们的教育发展成果满意。在公平问题上,我认为,目前要用制度来保证公平,用机制来促进公平。
谈转变: “转变”就要转出“服务、为民、育人、干事”的活力
我认为,教育的发展关键是要靠领导方式的转变来促进。
领导方式的转变在促进教育发展的这个问题上,我认为要在两个词上下工夫,一个是转变,一个是改革。靠转变来促进发展,靠改革来破解发展难题。
先谈一下转变,转变就是指我们的观念要转,我们的思路要变。这个转变,我想应该在这几方面转出活力。
第一,要转出服务活力来,就是说主动地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需要当中去。要适应我们如何来保障农业、粮食,如何来保护好我们的生态和环境,如何来服务好我们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这样一个发展需要。教育在学校布局、专业设置、重点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数量和结构上,都要满足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需要。也只有在这种服务当中,我们才能提升办学质量,在服务当中来实现教育的发展。
第二,要转出为民的活力。在这个问题上,教育发展要去主动适应新时期人民群众接受多样化教育,特别是接受优质教育这种需要。要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我们教育发展的一个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三,要转出育人的活力。转出育人的活力就是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中原经济区建设需要的人,所以要转出育人的活力。
第四,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教学的改革等措施,转出干事的活力。建设中原经济区,我们要干,教育发展也要立足于干,立足于做。在干中求实,在做中求效,我们要以好的政绩来造福于民、优良的政风取信于民。
谈改革: “改革”要在办学、管理、人事分配制度和培养模式上做文章
我们要靠改革去破解发展中的一些难题,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使教育体制更好地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首先,要加快办学体制的改革,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使我们的办学体制、办学主体多元化。可以这样说,只要有志办学的我们都欢迎,只要投资办学的我们就支持。同时我们要加大教育开放的力度,花大力气地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为教育发展服务。
其次,我认为要加快管理体制改革,这需要两个方面去努力:一是教育行政部门要简政放权,注重服务。过去我们总是重管理、轻服务,这种倾向还是存在的,所以我们下一步要重服务。该管的我们一定要管好,但是该放的一定要放下去。二是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使学校真正成为一个办学的主体。同时,我想我们在这个方面,还要特别重视教师,重视我们的教育工作者,重视教师就是重视教育,就是重视智力,就是重视后代,就是重视未来。所以,我们要尊重教师,关心教师,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着力改善教师的生活待遇。特别是全社会要营造一个关心、尊重教师的浓厚氛围。
再次,要加快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通过这种新的机制来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或者说办学的积极性。
最后,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改革,包括我们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这样使我们培养的人才能够更好地去适应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责 编 再 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