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回到作文中去
2011-12-31张英敏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1年7期
一提起作文,很多同学“谈文色变”,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每写作文,总翻来覆去几个人、几件事,常受原来思维定式的影响,作文水平也难以提高,让“我”回到作文中去是写好文章的根本。
一、写“我”的事
有的学生作文,中心也明确,材料也不少,语句也通顺,但就是缺乏灵性和生气。其原因往往是文中无“我”,没有了个性,就像一个人少了灵魂、思想,只剩下躯壳,哪有生命力可言?学生在作文中丢失了“我”,写作文就只能胡编乱造,或寻章摘句,或无病呻吟。只能在“写作大全”“优秀作文选”上寻找创作“源泉”。要改变这种现象,只有把写作当做心灵的抒发和人性的展示,给学生充分的写作自由,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把鲜活的世界展示在大家面前。
二、立“我”的意
多年来,我们的写作理论和作文教学把文章的立意强调到了不应有的高度,“事件要有意义”“观点要正确”常常成为教师的口头禅。教师指导和批改学生作文,首先不是要求真实,而是强调正确。有些教师还缺乏基本的民主作风,学生心中的“意”他不以为“意”,非要按他想的“主题思想”去“立意”不可。这样一来,学生为符合教师的意旨,追求立意的“正确”,便只好掩埋起自我内心真实的思想感情,戴上一副假面具,牵强附会,讲空话,说假话,胡编乱造。这样写出来的作文自然是虚情假意、空洞无物、千篇一律,读之令人生厌。这样做的结果,文章立意虽然貌似正确了,但文章的灵性和个性魅力也荡然无存了。写这样的虚假文章,学生能不感到苦累,能不感到厌倦吗?
三、抒“我”的情
要激发学生的感情,首先题目本身要有浓烈的感情色彩,要利用题目传达出的感情信息去打动、引发学生的感情。其次,可以运用创设情境的办法命题,使题目与特定的情境气氛结合起来,达到激发学生感情的目的。最后,可以运用增大时空“距离感”的办法,激发学生的感情。比如,写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隔得越久远思念越深切。鉴于此,多出一些诸如《童年的故事》《小学生活二三事》《外出打工的爸爸,我想你》等题目,效果肯定不错。此外,新颖活泼、具体形象的题目也都是切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命题,应该大力提倡。
“我以我手写我心,我以我心吐真情”,用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叙事真实细腻地反映学生的心灵世界,让学生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