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文教学的“真善美”

2011-12-31马秀娟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1年7期

  作文教学是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占语文教学时数的30%以上。学生们由于怕写作文,因此抄袭成了作文教学的普遍现象。究其原因,作文是一种创造性脑力劳动,又无现成的章法可循,不像数学题那样照葫芦画瓢,有依托和严密的逻辑推理,钻进去就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作文虽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认识,来源于思想,但无所适从,无法下笔。即使有了题目,也不知从何写起、怎样写、写什么,于是,学生们怕写作文成了很自然的事,作文教学也成了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大难题。教师无所适从,学生要么抄袭,要么说套话、假话、空话,要么无病呻吟,要么记“流水账”,要么写的什么也不是。作文教学成了瞎子摸象,不着边际;盲人识日,难以考究。那么,怎样才能把中小学作文教学搞得扎实有效呢?笔者认为,要从“真、善、美”三个字抓起。
  作文教学的“真”,就是要让学生真写,写真人真事、写真情实感,千万不要让学生认为“作文就是编的”。真写,就是要学生自己动脑筋、动笔真写,最多可以模仿,但不能照抄照搬。模仿也是才开始学习作文的事,随着学习的深入,就不能随便模仿了。真写这是学生必须经过的第一关,这也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开端。这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关键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品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创新精神。
  培养创新精神应从中小学的真写作文抓起。这一点绝对不能马虎,不能将就。要大胆鼓励真写,哪怕是写得“惨不忍睹”,但只要是学生自己动脑筋独创的都要加以肯定,甚至加以表扬。反之,抄袭的要严加杜绝。要让学生从小养成独立思考、独立创作的习惯,为创新精神的培养奠定基础。
  以上说的是第一步:真写。第二步是写真,即写真人真事、真景真形、真情实感。通俗地说,也就是知道写啥,不虚构,不夸大也不缩小,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能瞎编乱造,只有写真才能发现事物的真谛,悟到事物的真理,造福人类社会,这样才能有价值、有意义。除了写人、写事、状物外,表达感情和思想也应如此。朴素的情感、美好的情感来源于真挚,怎么想就怎么写,初学写作者就应该如此。当然,随着思想水平和写作技能的提高,就可以创造性发挥了。发挥也要按事物的本来面目发展,按事物发展的本质规律去延伸、去创造,而不能为了趋炎附势去歪曲,去修正,去弄虚作假。只有记述事物的真相,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才能再现事物的本质,文章才能有认识价值、启迪价值和创新价值,学生才能健康地成长,我们的社会才能进步。
  当然,我们不能让学生把见到的、听到的和感受到的,像摄像机一样事无巨细地记录下来,这既无必要,也不可能。关键还是要有选择地去写。选择什么呢?这里就引出了第二个字“善”。
  这里的“善”并不是简单的善良、善举、善事,而是一切趋向美好的“善”。为此,我们需要学生在文章中有目的地伸张正义,赞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教育人们认清是非,鼓励人们弃恶扬善,推动社会走向进步、文明。实际上文章的主题都是从这一点出发和落脚的,选择材料也是依据此而展开的。这好像鼓励人们去减肥,就不能要减肥者整日不动,大鱼大肉,山吃海喝,而应当勤于运动,吃素节食一样去恰当地选择。恰当的选择材料来表现主题,有的非常分明,有的却模糊不清,对模糊不清的就要学习提高认识,再学习,再提高认识,直到弄清是非曲直为止。正如毛泽东同志说过的“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片面到全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对学生的作文,这个“善”我们不能刻意去追求,但要做到让他们不能忘怀,知道文章是教育人、启迪人的,这是一个基本原则,忘掉了善,文章就没有主心骨,也就没有多少价值和意义了,最多也只有认识的价值。
  下面谈谈“美”,美是从文字到语言,从内容到形式,从情感到思想意义,追求和渗透的完美,是作文的最高形式。这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循循善诱,循序渐进,但起初要朴实无华,清澈如清泉。随着年龄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可以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文如其人,有的天真烂漫,童趣横生;有的朴实无华,平中见奇;有的言辞犀利,一针见血;有的热情奔放,活力十足;有的平奇兼备,深不可测,这一切都与写作者的心态、性格、认知水平、所受教育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总之,作文教学应以求真为主,以求善为魂,以求美为韵。脚踏实地,不急不躁地逐步向前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