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阅读教学中强化“读”的训练

2011-12-31韩先惠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1年7期

  阅读教学中的“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把文章念出来。语文的学习离不开“读”,“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手段。在阅读教学中,怎样进行“读”的训练,让“读”落到实处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一、多读少讲
  
  虽然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好多年,但在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并没有多大改变。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读书的机会并不多,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还是由教师支配,多是带领学生就课文进行分析讨论,如分析词语句子,归纳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概括写作特点等。这样的课堂,教师势必要占用大量的时间,学生读书的机会自然就少了。一节课下来,教师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却金口未开,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无法代替学生读书,也无法代替学生分析思考。所以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持“生本教育”的理念,应让学生多读多练,自己少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读,在读中学会读。课堂上的时间,应该说主要是学生的,教师或启发指导,或辅导帮助,或适时讲解,也都是服务于学生,为了让学生把书读好。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用亲身经历向读者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以及草原上生活的人,文章语言优美。在教这一课时,我用了三分之二的时间让学生读。课堂上书声琅琅,学生情绪高涨,越是平时读书水平差的学生,我就越给他们机会去读,耐心指导,真可谓人人张口读,个个动脑悟。
  
  二、读悟相融
  
  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要让学生在书本中走个来回。”教师在教学中要把“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让学生在读中释义,读中悟情,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如我在教《飞夺泸定桥》这课时,采用了四读:初读,主要让学生从篇入手,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学生充分自读之后,让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哪些地方令他们感动;再读,旨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多读之后,抓住课题中的“飞”和“夺”两个字展开讨论,了解红军是怎样抢时间和攻天险的;又读,让学生悟,读后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读后的感受怎样;最后一次读则是品味欣赏,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到红军在抢渡大渡河时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气概,受到英雄主义的熏陶。这样读悟相融,就成了理解文章、获得知识的主要手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在阅读教学中,“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学生的“读”应占一定的时间,要指导学生用心去读,要求学生反复地读,用心去体会,用情去感悟,要读出作者的言外之意,并学会倾听自己的心声,让“读”在课堂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