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建构 创造阅读
2011-12-31齐华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1年7期
过去的很多时候,教师是以教材为不可替代的讲本,以教参为不可更改的标准,将自己的理解与分析毫无遗漏地传输给学生。学生抄写下的那些一模一样的中心思想、主要内容、句子分析就是最好的证明。这样做的弊端在素质教育下、在新课程改革中越来越明显地暴露出来。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不是主动学习的主体,没有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只是作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鉴于此,新课改在学生观、学习观、知识观等方面都有了很大改进,在很多方面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新语文课程标准就旗帜鲜明地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正是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不是简单地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这样的学习观。
因此,针对以往阅读教学的积弊,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新课程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由学习型阅读发展为创造型阅读,应该变教师的“一言堂”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应该改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建构。在阅读教学中,从阅读理解出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阅读能力。
一、入文体味,读出深意
由于文本本身的隐喻性、模糊性,加之作者与读者所处时代、背景的多方面差异,对文本的理解往往有很大的诱导空间。很多时候,我们通常只是浅尝辄止,未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造意识,没能让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在新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教师应引领学生从文本出发,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挖掘、体味文本的深意,多角度表达。教师应珍视、鼓励每一个学生的见解,给学生广阔的体会、表达的空间,并带领全体学生从这些富有个性的见解中获得深刻而丰富的阅读体验。如我教授《丰碑》一课时,让学生自己品读描写冻僵的老战士外貌的那段话,思考从词句中能体会到什么。在交流“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一句时,我引导学生反复读此段,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进入当时的情景去体会。有学生说:“我觉得老战士把棉衣给了别人,虽然自己牺牲了,但是心里很坦然,所以镇定、安详。”有的说:“他临死前,一定有别的战士要扶他一起走,他怕拖累大家,故意抽支烟表现镇定、安详,好让大家放心先走。”还有的说:“他抽烟是为了驱寒,他坐在那里,知道自己快不行了,但是想到了我们的队伍一定会胜利,很欣慰,所以很镇定、安详。”“他是一名老战士,经过了很多年的锻炼,意志非常坚定,所以临死前表现得也很镇定、安详。”“我觉得他临死前想到一定还会有队伍从这儿经过,还会有人看到他,他得表现得坚强、镇定些,鼓励后续部队坚持到底,取得胜利。”简简单单两个词,却引发了学生这么多的体会,恐怕其中有些是原文的作者都未曾想到的。不能说有些体会是教参上没有的就是不正确的,这些都是学生顺应作者思路,吻合文章情境得出的独特体会,他们的理解比作者更深,是对文本的补充性建构,加深、拓宽了文本的意义。他们做到的正是“比作者自己更好地理解作者”。
二、入文思考,读出新意
古人云:“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西方谚语讲:“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些都是说由于读者们生活经验、知识结构、阅读视角、阅读目的等不同和读物本身的原因,所产生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现象。学生对于课文而言,也是阅读的群体,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就要善于利用文本“言不尽意”的特点和学生“因文得意”的差异,创设创造阅读的时机和条件,使学生在读中思悟,读出新意,培养其不唯书、不唯师、善思考、敢质疑的阅读品质。如我在教授古诗《江畔独步寻花》时,谈到对“留连戏蝶时时舞”一句的理解时,教参上标注的是“游戏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舍不得离开”。我与学生共同总结出了这样的理解,可有一学生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认为应该理解为“游戏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作者看得入了迷,舍不得离开”。若是与下句“自在娇莺恰恰啼”对仗来理解的话,第一种较为合适,但打破这种常规,学生的理解也蛮有道理。我没有否定他的理解,毕竟教参只是一种参考,毕竟杜甫写诗的本意都是我们后人揣摩的。这种富有新意的见解正是学生阅读理解中的创造,正是不唯书、不唯师的可贵精神的体现。在教学中,我们要格外保护这些“不同的声音”。
三、入文赏议,读出异意
有创意的阅读是超越了文本和作者的,是善于、敢于对文本进行品评圈画,对作者进行指点置疑的。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赏议文本,评点作者,提出自己大胆的见解,通过匡正性建构与文本、与作者进行更深入的对话。像大家耳熟能详的一句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多少年来,人们都把“臭”读做它的本音,按照“腐臭”来理解。可又有人经过品议,认为应读“嗅”字音,作为“闻”的意思来理解。这种理解现在已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认可。这就是对文本提出了“批解”。对于小学生而言,对文本、作者提出异议、置疑,是较高的一种要求,应在平时加强对文本语言、内容、写法等进行品评的基础上,慢慢引导,热情鼓励,渐次训练。这对于培养他们的阅读鉴赏力、自主进行有意义的课外阅读是大有益处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的已有经验和独特理解也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在分享交流中,全体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探索。这也正是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
读出深意,读出新意,读出异意,仅仅是阅读理解中的创造,我们的阅读教学不应止步于此,还应引导学生在阅读表达中创造。创造的过程正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这样习得的知识远比教师的讲解要牢固得多,理解要深刻得多。这就要求教师善于运用教材这个“本”,开启学生这个“源”,让阅读课堂变成思维的开放场,变成创新的发源地,让知识在建构中获得,让阅读教学在创造中放飞个性,放飞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