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师要锤炼“三语”

2011-12-31张健涛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1年7期

  语文课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语言课,所以对语文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实践证明,精心锤炼的课堂语言不仅能为精彩的教学设计锦上添花,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良好的语言氛围,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郑州市教研室的高全套老师提出,语文教师要锤炼“三语”,即导入语、转换语、总结语。课堂开头的导入语要简洁明了,语言优美,紧扣课文,激发兴趣。教学环节的转换语要承上启下,逻辑清晰,衔接自然,引起悬念。课堂结束的总结语要突出重点,概括性强,梳理脉络,加深印象。这话说得非常中肯,我在教学中也对此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在讲授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鲁迅先生曾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而我要说,一切的仁人志士是中国的脊梁,革命先烈是中国的脊梁,无数的英雄是中国的脊梁,伟大的民族精神更是中国的脊梁。今天,我们就把时代的赞歌献给中国的脊梁。”
  在学校的一次公开课上,我选的一篇课外阅读文章是张抗抗的《牡丹的拒绝》,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赞美了国花牡丹高贵的拒绝。在背景音乐和精美幻灯图片的配合下,我精心设计了这样一段话导入新课:“当日本的樱花烂漫出历时半年的美丽时,当泰国的睡莲静卧出水中女神的安详时,当俄罗斯的向日葵诉说着对阳光的膜拜时,当墨西哥的仙人掌顽强出沙漠英雄花的赞誉时,我们的牡丹却用它的青枝和绿叶向世人诠释着坚守的完美、拒绝的高贵。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张抗抗的一篇优美散文《牡丹的拒绝》。”
  环环相扣的环节、明晰的课堂结构、流畅的节奏离不开自然得体的过渡。巴金先生的《小狗包弟》是新收录到必修教材中的一篇情感分量很重、撼动心灵的文章。引导学生揣摩语言、深入研读时,我引用了巴金先生“2003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颁奖词作为过渡:“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多少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字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然后,我请学生品读文本,体味文段中“点亮灵魂”“叩响心灵”的力量,感受世纪老人的真诚与良知。
  俗话说:“编筐织篓,重在收口。”简洁精练的结束语不仅能为教学任务的达成作出总结,还能让学生品味咀嚼,回味无穷。《阿房宫赋》授课结束时我是这样总结的:遥望历史,秦之阿房,汉之未央,规模宏大,弥山纵谷,可如今崇丽之宫阙,寸瓦尺砖皆荡然无存,张养浩不禁感慨万千——“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潼关怀古》中对历史的概括,《阿房宫赋》中精辟的论述,让我们明白了一句话:怀古实乃伤今,沉重实乃责任。
  总之,锤炼“三语”是新课改的需要,是展现语文教师良好素质的重要窗口,也是构建和谐课堂、提高课堂质量的有效手段,应该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的自觉追求。
  (责 编 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