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

2011-12-31李艳霞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1年7期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语言文字的同时,必须要育人为本,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全面打造德育课堂。
  1.增强德育的针对性。 语文课堂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承载着激情和思想的文章,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学也是育人的载体,可以培育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因此,一堂有活力的语文课,应该是“学生人生中的一段生命经历”,充满个人体验。有一名句“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以个性的生命体验去诠释课文,评析文章的意蕴,再以真我的语言去演绎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让“空白”丰富语文课堂,才能使学生的感悟得以交流、撞击,放飞心灵,得到生命的满足,找到生命的意义,寻找到精神的家园。
  2.构建德育的教育性。当前的中学生思想活跃、观念新、信息灵,这都迫切要求课程内容多色彩、大容量。新的语文教材集中了众多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其中,情景交融的诗歌、诗意盎然的散文、引人入胜的小说和催人泪下的剧作占相当大的比例。这些文章都蕴涵着浓郁的情感因素,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背影》是朱自清先生记叙他与父亲之间催人泪下的父子情深的名篇;《故宫博物院》则可以看做一篇游览故宫这一世界建筑史上最大的、保存最完美的古代宫殿建筑群的解说词。这些文章都是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的极好教材,教师就是要充分挖掘这些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寻找教材内容与德育工作相渗透的最佳结合点,使二者融为一体,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畅谈自己的认识和观点,这样既有利于营造畅所欲言、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又有利于提高教育的实效性。要从课内向课外延伸,从校内向校外延伸,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的思想在活动中进一步得到体验与升华。写作教学也是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教师要利用写作教学,调动学生的情感进行德育渗透。要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让学生去观察、感受大自然,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德育素质的培养,根据课文内容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及时开展各种语文活动,使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如教学《最后一课》时,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可以让学生边看书边听录音,把他们带入到课文人物所处的时代环境中,体验作者表达出的爱国主义情感,从而实现最大限度的德育渗透。
  (责 编 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