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文言文“活”起来

2011-12-31崔智奇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1年7期

  教过文言文的教师一定都有体会:串讲与投影在教学中有机结合是大多数教师一贯的教学方法和思路。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只是机械地记忆和重复背诵,根本就没有经过大脑神经的翻滚和研磨。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我尝试着改变以往的陈旧套路,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效果明显。
  
  一、让学生“秀”起来
  
  《礼记·中庸》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此,我提前一天让学生预习批注第二天所讲课文,查阅资料,认真核查参考书上的知识点和背景资料,并且运用“我是老师”的“秀场方法”。第二天随机抽取学生扮演成老师给大家作讲解。如此,让每一位学生都紧张起来,因为都有可能站在讲台上为大家展现,所以学生都会特别用心,谁也不想在全班同学面前出丑。的确,现在的孩子自尊心强,要面子,争强好胜,教师若能利用中学生的这些特点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学习热情,就既锻炼了他们的胆量和气魄,又提升了他们的“主人公成就指数”,可谓一举多得。
  
  二、让学生“演”起来
  
  教师应该由演员转换为一名出色的导演。青春年少的学生,不但思维活跃,而且喜欢模仿、喜欢表演、喜欢各种各样的活动,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一特点,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展现自己个性和特长的机会。课堂上,教师可采用“小品”“角色扮演”“分组交流”等活动形式,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充分调动各种感官进行尝试和体验,训练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孔雀东南飞》一课时,经过学生的角色表演,焦仲卿的软弱无能,刘兰芝的刚正不阿,焦母的搬弄是非……这些生动的人物形象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其实,好多文言文都是有情节的,教师可以尝试利用各种办法,避免教学时的枯燥和单调。
  
  三、让学生“唱”起来
  
  给文言文配上优美的旋律,这是文言文背诵方面的重大突破。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在背诵文言文时有厌烦、焦虑的情绪,我就提议让他们唱出来,例如《琵琶行》中琅琅上口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有的同学用《青花瓷》的旋律去唱,有的用豫剧唱腔去唱,还有的用黄梅戏唱腔去唱。我引导他们在课堂上唱文言文,既平添了很多音乐文学美感,又让学生产生做“小歌手”的骄傲。这个创意真的是既好玩儿又有实效!
  
  四、让学生“争”起来
  
  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曾说:发令枪一响,你是没时间看你的对手是怎么跑的,只有拼命竞争方能爆发无穷的能量。可见,一个企业没有竞争,将会是一潭死水;一个班级没有竞争,照样会死气沉沉。为此,我将班上学生分为ABCD四个小组,在黑板上书写“挑战无极限”“你最牛”“你最有才”等作为海报发动语。 组与组之间进行文言文知识点抢答,看哪组答得又快又好,获胜组给予一定的奖励,并根据新课改的精神,适当在学分评定时给予较优秀的分数。而失利的一方则要接受惩罚,例如罚抄文言文课文,或者是抄课下注释,或罚表演节目等,亦可根据本班的情况拟订惩罚方案。这样,竞争的压力转化为学生的动力,“演员”们如此投入,如此生龙活虎,还愁没有精彩的课堂吗?
  
  五、让学生“辩”起来
  
  俗话说“水越澄越清,理越辩越明”。在电视上经常看到辩论节目,双方各执一词,唇枪舌剑,你来我往,甚是激烈。这种方式能不能运用到文言文的教学中呢?答案是肯定的。例如针对《鸿门宴》中项羽和刘邦的形象,我设计了辩论题目“谁是真正的英雄”,论据来自课文或者课外读物,正反方必须做到有理有据,慷慨陈词,并推选本班普通话较好、应变能力较强的同学为主持人。学生要想辩论获胜必须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无形中就引导他们对课文进行更深入的探究。教师只是动脑筋想了一个辩论题目,就能让全班学生行动起来,促使他们查找资料,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充分挖掘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以主人翁的意识参与其中,在锻炼口才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作文水平,真是收益多多。
  教育家魏书生说过,他从不以教师和长者的身份自居,凡事采用与学生商量的口气。教师要不断地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要做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引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朋友,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倘若如此,学生就会在教师精心搭建的教学平台上尽显风采,在与教师的交流互动中体验成功,增强自信,促进发展。
  (责 编 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