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改革摭谈

2011-12-31王平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1年7期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与任务。为此,教师必须强化这一意识,并把其贯彻落实在具体的教学中。
  
  一、培养学生的责任感、爱国心,应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的责任感、爱国心、高尚的道德情操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现行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都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好材料,正所谓“文以载道”“诗以言志”。教师不仅要很好地教授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大张旗鼓地挖掘课本的思想内涵和教育意义。如《一面》歌颂了鲁迅把整个生命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三个太阳》彰显了南极科考队员的非凡胆略与民族气概;《岳阳楼记》展示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对此,教师要充满激情地赞美,让学生联系自我进行感悟。教师也可尝试让学生将诸如《我眼中的鲁迅》《我们需要这样的大胸怀》等震撼心灵、启迪思想的课文,改写成一篇篇激情四溢的随笔或演讲稿。久而久之,心怀天下之思想必然潜移默化地植根于学生心灵。但凡有这样胸怀的人也一定能刻苦学习、勤于钻研、乐于奉献、勇于担当。
  课本是载体,生活是外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教师要尽可能发挥学科优势,创造机会,让学生去接触社会生活,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让其感受到生活的奥秘,从而形成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若能坚持不懈,学生定会受益匪浅!
  
  二、摒弃师道尊严,给学生创新的热情与自信
  
  不可否认,师道尊严是导致学生开拓精神欠缺、创新意识低下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教师应与学生形成和谐的朋友关系并“教学相长”。应尽力让“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等思想观念深入学生内心,激励学生勇于向教师质疑、向书本挑战。鼓励学生当教师出现错误时尽可大胆指正,与教师意见相左时亦可大胆辩论,自己有新的见解时尽可大胆提出。而每当此时,教师的“谢谢”“你的想法很合理”“你的表达真新颖,老师都自愧不如”等话语,便会充分唤起学生的自信与创新的热情。通常书本中的每篇文章都有其可欣赏、可咀嚼的妙处,但并不是说每篇文章都完美无缺。教师可在某篇课文、某单元学完之后,专设一课时进行“我比××还要棒”的专题展示活动,给学生提供班门弄斧、开拓创新的机会。从某个字词的运用、某个句子的表达、某种感悟的抒发、某个结尾的收束到整篇文章的布局、主题表达的角度,学生都可提出自认为更新颖、更合理的表现形式。
  文学与科学是人类智慧的两朵并蒂奇葩。我们在语文课上,不仅要追求语文能力的创新,还要培养学生探求科学真理的兴趣及热情。如教学《死海不死》,可启发学生进行实验,研究浓度与浮力的关系;教学《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可鼓励学生对生活问题进行发散思维,让学生坚信“每一个人都具有创造力”;讲授《斜塔上的实验》,可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灵感”的可贵……学生一旦有科学的思维,有想象的翅膀,有科学研究的能力,再加上教师的热情鼓励与指导,他们必然会拥有创新的内在动力。
  
  三、作文教学要放手让学生模仿、创新
  
  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语文创新的重要一环。有些教师唯恐学生不会作文,讲解面面俱到,学生亦步亦趋,结果文章“千人一面”,毫无新意。与其这样,还不如放手让学生模仿、创新。诚然,学习写作离不开模仿,对于大家特别喜欢的经典课文,教师不妨作为写作的经典范文,可从语言特点、文章形式、选材角度、表现手法等方面,让学生选择自己感触最深的进行模仿。当学生模仿别人用心写自己的作品时,通常都不会照搬照抄,必定是模仿之中有创新,最终把别人的东西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是聪明的模仿,是创新的模仿。王羲之不正是善仿别人而又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风格了吗?书法如此,写文章也是如此。
  在作文评讲课上,教师也要尽可能放手,让学生以小组形式推荐优秀作品,大家“共赏共赞”。粗陋文章亦可选择一二当堂宣读,让大家“疑义相与析”。与此同时,教师还应提出这样的要求:如果文中的材料交到你的手里,你会怎样处理?大多数学生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处理方法,如果形成文字,同样的题材便有了不同的文章。此时,教师应及时告诉学生:“这就是创新!”
  时时让学生体会到创新的乐趣,让创新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我想这既是教师的责任,也是教师最大的快乐!
  (责 编 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