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如何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2011-12-31付向荣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1年7期
近几年来,各级各类学校开始重视中华传统美德教育,但是较多的仍然处在一般号召的层面,还没有从可操作的角度出发,使其名正言顺地进入学校的“体内循环”。究竟应该如何构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内容的新体系?如何使中华传统美德真正进学校、进课堂、进头脑?在我校的德育工作中,我们积极探索,找到了一条自认为切实可行的传统美德传承之路。
一、传统美德教育与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相结合
校园环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具有潜移默化的隐性育人功能。首先,学校要有意识地创设传统美德教育的文化环境。比如在校园和教室里悬挂有关名言警句、名人画像;开辟专门的传统美德教育宣传栏;校电视台定时播讲传统美德故事和名人名言;开展传统美德教育手抄报比赛;举行文艺演出等。以丰富生动的教育内容、优美的校园环境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其次,加强国学教育。《三字经》《弟子规》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之作,不失为启发孩子心智、教导孩子做人的优秀读物。我校长期以来坚持把《三字经》《弟子规》等经典儿童读物引进校园,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学校教育中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每天晨诵时间,琅琅的读书声此起彼伏,响彻校园。孩子们在老师对原文详尽的解释中,在逐步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国学原文,学习传统文化,领略经典魅力。长期的耳濡目染,将会让传统美德在孩子们的心灵深处扎根,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提供养分。
二、传统美德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学校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升华道德情感,内化美德精神。要根据节日的特点,结合现代文明设计相应的主题,在学校、家庭、社区举办有关活动,进行传统美德教育。我们学校开展的“少儿文明社区活动”,就是按照学生的居住楼院组成社区服务队,让学生用自己的良好行为去影响社区内成人的行为。学校的德育辅导员还带领学生深入社区,聘请社区内老干部、优秀家长担任校外辅导员。于是,“互助学习帮困组”“尊老爱幼组”“维护区内治安组”“调解邻里纠纷组”等七个小组在各个社区内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活动来。学生在社区内助残、劝戒烟戒酒,结合楼院风气自编自演节目,用自己好的思想行为去影响包括家长在内的成年人。自活动开展以来,社区卫生状况明显改善,邻里关系更加和睦,老弱病残得到了更多的关怀帮助,一些家长的赌博、酗酒等不良习惯也得以纠正。孩子们在自身受到教育的同时,也在主动地净化着社会风气,净化着人们的心灵。学校还针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及时开展各种形式的讨论,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进而促进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三、传统美德教育与特色教育相结合
革命传统教育也是传统美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充分利用红旗渠这一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大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英雄主义和艰苦奋斗教育。同学们通过参观红旗渠、学《走进红旗渠》校本课程、看有关红旗渠的纪录片、唱有关红旗渠的歌、读有关红旗渠的文章、讲当年修建红旗渠时的感人故事、收集有关红旗渠的资料等系列教育实践活动,了解红旗渠精神,感受红旗渠建设者的伟大力量。在同学们充分认识到“红旗渠了不起,林州了不起,林州人了不起”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今日红旗渠”“今日林州人展望未来”等教育活动,并评选“红旗渠新星”,激励他们立志做新时期的红旗渠精神传人,鼓励他们志存高远,刻苦学习,掌握知识,成为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有用人才,为红旗渠增光添彩。
在这一系列活动中,先后涌现出一批批优秀学生,他们分别受到全国、省、市、县各级部门的表彰。元超群同学在安阳市举办的“小龙人”故事比赛中,以一篇讲述当年修建红旗渠故事的《鸻鹉崖之战》征服了评委、感动了观众,一举夺得全市小学组第一名。原艺同学,作为安阳市唯一的少先队员代表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第五次全国少代会,并在中华世纪坛作了精彩的演讲,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同学们在走访中,重温当年修建红旗渠的艰苦岁月,对“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林州人民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组织协作、勤劳勇敢的传统美德,深深扎根在同学们的心中。“发扬红旗渠精神,做红旗渠传人”成为他们创造美好未来的精神动力。
“增强爱国情感,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深入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使它为中小学生所认识、理解、接受并成为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引导他们进一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四有”新人,是当代教育工作者应尽的义务和神圣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