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也谈如何教好中学语文

2011-12-31何春香

新课程·上旬 2011年8期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笔者认为中学语文教学走向“素质教育”,必须实现“三个转变”。
  一、中学语文教学走向“素质教育”,必须实现三个转变
  1.教师内涵的转变:教书匠→教育家
  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这貌似对学生的关心负责,实则是对其身心和智力的极大压抑与摧残,是严重违背教育的初衷的。新形势下的教师,应成为科研型、专家型的教师。他不仅“能”教,而且“会”教;不仅要精通本专业知识,还要了解相关的边缘知识;不仅要钻研新的理论、新的思想,还要善于总结在教育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并力求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指导自己更好地实践。正如马卡连柯所言:“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的。”这一精辟见解,启示我们要认清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应从根本上实现由机器型的教书匠到艺术型的教育家的转变。
  2.教学模式的转变:课堂教授型→指导策划型
  在旧的模式下,语文教学大都采用“保姆式”教学方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放手”。大到篇章,小到字词,全是老师说了算,“满堂灌,满堂问,一言堂”的局面随处可见。学生毫无独立性可言,只是一个个记忆的机器,它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打破旧的传统模式,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掌握材料(包括教参书),省去机械传输所造成的大量时间的耗费。课下自己吃、课上谈味道,课上应该成为学生各种理解碰撞、质疑创新的一方舞台。“随文成形,随课成形”,可以是“启发式”“自学式”“讨论式”,也可以是传统的“讲授式”,但完全可以让学生轮流过把“教”瘾,当然准备必须充分,教师指导、集中小组智慧是少不了的。
  3.教学思维的转变:机械模仿→创造性思维
  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被动地机械复制,而是积极地对客观世界能动反映。这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一种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把学生视为加工对象,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授之以渔,把学习知识的规律和方法教给学生,通过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方式获得知识。语文教学无非要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然而这几种能力的提高,无一不是靠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活动而形成是。老师要推学生一把,让他们下水自己游,告诉要领,还要随时把握水中情况,以便指导;而学生之间互相纠正给予彼此丰富,更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教学体会
  1.学生需要的语文技能
  那还用你说,学生需要听说读写的技能。但是,对于一个以汉语为母语的汉族人来说,怎样才能听好、读好?怎样才能说好、写好?我觉得,重要的是他要能知道并懂得在什么场合、什么情景、在什么人物身上、当表达什么意思时,需要用什么样的词,什么样的句式,什么样的句调语气。中学语文教学要给中学生的语文技能,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这一点。
  2.学生获得技能的途径
  要让中学生获得上面所说的技能,中学语文教学需要做三方面工作:
  (1)设法让学生大量阅读范文,并在老师的指导下模仿写作。
  (2)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让学生知道,一篇文章好,好在哪儿,一篇文章不好,不好在哪儿。
  (3)需要给学生一点语文知识。
  其中,第(1)点是根本;第(2)点也很重要,可以帮助学生开窍;第(3)点起辅助作用,目的是有利于老师教,有利于学生学。
  设法让学生大量阅读范文,并在老师指导下模仿写作,这是中国语文教学的老传统,应该说是一种好的传统。但光靠这一条是不够的。一个高明的、有责任心的语文老师一定会在第(1)点的基础上设法让学生知道,一篇文章好,好在哪儿,一篇文章不好,不好在哪儿。为了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我们还有必要而且是恰到好处地给学生一点语文知识。第(2)(3)两点应该说是我们当今语文教学高于传统语文教学的地方。
  语文教学是一项复杂的师生互动,教好与学好相辅相成,希望我能为母语教学作出创新,收获成果!
  (作者单位 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