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素质教育走入数学课堂教学中
2011-12-31陈灿春
新课程·上旬 2011年8期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如何培养跨世纪的合格人才,加强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已成为学校所面临的紧迫任务。因此,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对于小学生形成良好的素质有着极其深刻的意义。
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意志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诸方面积极、主动、和谐而又持续发展的教育。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这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在教学中,往往只考虑一些做法上的改变,如分组讨论、摆弄教具、集体表扬等。这些做法固然必要,但如果只流于表面形式,那么就会偏离了教育的目的性和有效性。那么,怎样做才能体现素质教育呢?就此我谈几点看法。
一、确定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观已得到广泛的认同,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往往流于形式,结果常常事与愿违,表现出“教师一味导,学生只管学”的形式,这种现象就是对主导与主体关系的片面理解。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主动探索知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实际上,学生也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比较、思索,Q1HaW34Bu5vWoHOUa0T/1tnpjYQZetOMz6GvM8HPJj0=才能真正领悟、掌握所学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要使学生体会到“怎样想”和“为什么要这样想”,这样,才能将课本知识内化为自己所有,建构成新的数学认知结构。只有明确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才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创设情境,情理结合
把学习情感与数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有意设置学生认知的矛盾冲突。如,在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时,我用卡片出示一组口算题要求学生迅速地口算。对于前几道题能整除的,便于口算的,学生都纷纷抢答,当学生都沉浸在心理上的满足时,我突然出示一道“13÷81”时,学生原来一直举着的一双双小手都慢慢放下来,都用困惑的目光看着我,问:“这道题不能整除,怎么算呢?”这时我趁学生困惑之际提出:“13÷81”的商虽然能用小数表示,但不便于口算,能否用其他方法直接写出它的商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内容。像这样利用学生认知冲突,引出课题,无疑会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强烈兴趣,诱发学生“想学”的情感体验。
三、实践锻炼,促进思维发展
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发展。教师在课堂上要注意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在实践中充分感知,在动手中展开思维。如教学“三角形面积公式”时,我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自己动手拼一拼,看能不能转化成学过的图形,再问:“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底和高有什么关系?”让学生观察、比较,并分组讨论,然后运用所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知识,让学生自己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接着让学生口述推导过程。最后,启发学生能不能只用一个三角形拼成已学过的图形。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观察比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素质教育不断地深入,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注意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活动、启发、点拨、设疑、质疑,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使学生想学、爱学、乐学、会学。
课堂教学中多鼓励,少批评。小学生也有自尊心,也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因此课堂上多鼓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树立信心,融洽师生感情,使学生爱听你的课,爱上你的课。我想有了这一点,可以说你在教学中已取得了成功的一步。
四、用教师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我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通过情感交流,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教得扎实,学得主动;教得生动,学得有趣的教学目的。
别林斯基认为:“爱是教学的工具和媒介,对孩子的信任是教育成功的保障。”我们要热爱学生,了解学生,认真钻研教材,设计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语言生动,有助于学生产生内心情绪的体验,引起师生的情感共鸣。如教学“二位数的数法”课堂练习时,让学生用计数器从七十五数到一百。我问:“谁上台来数给大家看?勇敢点!并通过鼓励把爱融入点点滴滴的数学细节中,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唤起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五、教给问题解决的策略
解决数学问题就是要教师帮助学生自己思维,自己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应该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利用策略解决数学问题,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让学生出示已作好的平行四边形图形,再让学生作出它的高线,沿高线剪下,重新拼成一个已学过的长方形,而长方形面积学生都会求,这时引导学生把长方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对比,不难得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底×高,使问题得以解决。
总之,为迎接时代的挑战,我们要特别重视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采用主动的、有生气的教学方法。因为我们所要培养的是创新人才,所以我们首先必须完成教育观念的转变,舍此别无他途。
(作者单位 福建省南平市西芹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