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2011-12-31李静
新课程·上旬 2011年8期
我们都知道,语文学习是一种综合性学习。他重视学习,更注重应用;他注重点滴积累,领会感悟,更注重习惯养成,潜移默化;它强调读写,也重视听说;它讲究方法,又似乎没有定法。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注重阅读教学,而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朗读要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那么,如何引导孩子有感情朗读呢?
一、多读少讲,在读得准确、流利上下工夫,为有感情朗读打基础
每节课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书,借助汉语拼音让学生自己读出汉字的读音,然后个别检查,对比较容易读错字正音。注意做到教师少讲,让学生多读,以读为训练的主要形式,整堂课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我要求学生在读书时要读准每一个字音,做到不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重复、不颠倒、停顿恰当、不顿读、不唱读,做到心到、口到、眼到,总之在“准确”“流利”上下工夫,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抓重点词句读讲,侧重感受揣摩,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语言文字是表情达意的符号,是传递情和意的一种符号载体。课文里有许多描写得优美的词句,这些关键词句正是作者需要表达的情和意。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还没有形成一种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朗读课文只能读出字音,没有能感知、领悟语言文字中所传递的情意。所以教师务必要培养学生的语感。比较、揣摩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这是培养语感准确性最常见的方法。通过对语言文字进行增补、删除、替代、变序等方式,可使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语言的精练、形象、细腻等特色,学会准确地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学生朗读时,耳、口、脑多种感官密切配合,迅速协调,注意力高度集中,把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这个复合感知过程,能开拓思维,激发情感,帮助学生在读流利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又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进行说的训练,做到朗读与理解课文内容有机结合。如我教《秋天的雨》一课时,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描写了“秋天五彩缤纷的色彩”,语言文字生动优美、朗朗上口。结合课文特点,我以调动学生朗读兴趣为目的,采用了多种教学策略,使“以读为本”这一理念落到实处。(1)适时指导学生边读边想,借助想象,在脑海中形成秋天五彩缤纷的美景表象,以想带读。(2)巧妙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感悟,以悟促读。用(课件出示)各种颜色的菊花图片,让学生看到更多的菊花色彩,品读各种色彩的美后,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词“五彩缤纷”,并让学生用动作表示“频频点头”的意思。这样不仅激活了学生想象,而且使学生在无意识中养成了积累的好习惯。为了让学生积累到更丰富的语言,充实自己的语言库,我再次抓住重点词句,进行范读,并通过师生比赛读的方式,提高读的效果。如:在范读“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这个句子时,我抓住表现动态的词语“扇哪扇哪”,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读,体会其中的轻柔美与动感美,进而读出其中的韵味。(3)以情促读,让学生体会秋天的美丽和欣赏美景的愉悦之情。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不知不觉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共鸣,继而用美读的形式表达出来。学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细细品味佳词妙句,感受文章所要传递的思想感情。
三、联系生活,引导学生感情朗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应当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其实学生在生活中都在观察、体验、学习,也就是说学生是有一定生活经验的,但缺乏的是不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中提取、重组。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进行引导。如,我在教学《触摸春天》时,其中当安静拢住蝴蝶时,蝴蝶在她的手指间扑腾,她很高兴。课文中的句子是“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学生在朗读这句话时,都能体会到安静的心情,却没能读出惊奇的语气。我就引导学生想象自己捉蝴蝶的经历,当联系实际生活时,惊讶的语气和表情便水到渠成了。因此,我们要在引导上下工夫,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四、发挥想象,引导学生感情朗读
阅读的过程是把文字信息转换为生动的表象组合的过程,如果是朗读,还是把无声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这个过程充满着想象,充满着不可言喻的情感体验。对文字的理解,对思想的挖掘,在很大程度上却要凭借这个过程来实现。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诱导学生进入课文所创设的特定意境中,那么,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必定真切自然。怎样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意境呢?教师要抓住课文中可以想象的空间启迪学生想象。课文《秋天的雨》描写了秋天的美丽景色,在品读第三自然段时,我要求学生闭上眼睛,通过引述让他们仿佛闻到秋雨藏着的气味,并读出来。学生学着边读边在脑子里想象,情感自然就读出来了。
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的方法还有很多,总之,要因文而异。
(作者单位 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伊吗图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