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学生的内需出发优化教学内容
2011-12-31孔岚
新课程·上旬 2011年8期
传统的数学教学内容过于注重理性和求实的倾向,过分的“科学”而略显死板,学生很少感受到数学内在的美。我们应当努力寻找并选择那些现实、有趣且与儿童生活背景密切相关的素材来建构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内容体系。若能使学习材料成为学生学习的内需,我们的教育将更加和谐。以下笔者将从三个方面来谈学生学习的内需。
一、从新知的引入谈学习内需
新课的引入要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热情,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充满兴趣,这样教学则成功了一半。作为教师应挖掘知识内在的美,创设学生学习的情境,使教学内容生动活泼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使学生投入学习。现提供几例:
1.以故事激趣
故事的引入往往更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笔者创设了新龟兔赛跑的故事场景:(在长方形与正方形相应的边上标上长度)播放录音——请乌龟沿着正方形跑道跑一圈,兔子沿着长方形跑道跑一圈,小兔听了说:“不公平,不公平,我跑的路程比乌龟的长。”那么到底谁跑的路程长呢?请同学们来做裁判,想办法比一比。实际上求谁跑的路程长,就是判断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周长谁更长一些。由于情境逼真,学生能很快地换位体验,主动投入学习。
2.以情景激趣
一些教学内容是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截取的,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位教师在教学“轴对称图形”前,播放了与主题相关的一段录像,拍摄了学生熟知的苏州园林的部分景观,其中包括塔、亭、圆门、石拱桥、艺术窗栏等景物(平面对称图)。等到学生投入足够的热情时,教师则出示上面景物的平面图,让学生观察这些景物的特点。这一引入设计不仅渗透了美育、家乡情结,更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是他们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良好开端。
3.以游戏活动激趣
我在教学“认识互相垂直”时,指明让学生在投影仪上玩“转签子”的游戏。使学生发现当两根签子相交时会组成角,再结合多媒体演示,(若把两根签子看做两条直线)引导学生观察当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的特殊情况,从而引入“互相垂直”的定义。
以上的教学材料皆不是教材现成提供的,都需教师创造性地设计,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进行wZUVauc7LisdhGOv8IxuEA==加工,从学生学习的内需出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出发,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从新知的产生谈学习内需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应有效把握,使学生自主专心地投入探究,从而使他们经历知识产生的全过程,获得全面的认识。要做到这些,学习材料又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教师创设的内容能使学生热衷并持久地参与,那么才能使学生的发现成为可能。素材的设计可从以下四方面考虑:
1.以感悟体验获取新知
笔者在教学“吨的认识”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牢固地建立“吨”的概念,让学生亲身感悟体验,所以组织全体学生背一背体重差不多是25千克的同学,感受他们的重量,然后再一起计算多少位这样的同学的重量约是1000千克。让学生想象一下,若让40位这样的同学压在自己身上会有什么感受?再在课前全体同学拎过哑铃的基础上让学生估一估,每一副哑铃有多重?多少副哑铃是1000千克?从而对“吨”有了深刻的认识。再如教学“千米的认识”时,让学生采取步测(多少步约是1000米)、时测(走多少时间约是1000米)、以熟知的事物的长度换算(如沿操场跑多少圈约是1000米)等方法加深对1千米的认识。
2.以操作发现获取新知
笔者在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先向学生抛出等底等高的两组圆锥和圆柱以及沙土和水两种材料,让学生动手操作。(1)把两组容器中的圆锥装满后,倒入相对应的圆柱内,数一数倒了几次。(2)把两组容器中的圆柱装满后,倒入相对应的圆锥内,数一数倒了几次。思考:圆柱与圆锥有怎样的联系?学生在装、倒、观察、思考、讨论的活动中,领会了数学结论,发现了规律,从中也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与乐趣。
3.以参与生成获取新知
利用学生好动好表现的心理特点,一些教学内容完全可以在课堂中生成。在教学“怎样分”中,把练习中的题目作为例题,让学生按照插图分别扮成3个家庭成员(爸爸、妈妈、孩子),在“花园里”快乐地游玩。然后提出问题:“该怎样进行分类呢?”让其他同学分小组进行讨论,互相说说自己分类的结果以及为什么这样分类;接着,在充分讨论之后,各小组汇报分类的结果。此时“家庭成员”按汇报结果进行表演,教师让学生发表如此分类的看法。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大胆地说出观点(按高矮、性别、头发、衣服等),同时“家庭成员”幽默的表演也引来了学生们欢快的笑声。
4.以开放发散获取新知
数学教学不应局限于解决数学问题,而应让学生参与数学问题的提出过程。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知的人与事、景与物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拓展“再创造”活动的时空,并产生对数学问题进一步分析与解释的强烈愿望。
三、从新知的运用谈学习内需
若是说新知的产生应使学生做到“活学”,那么新知的运用则应使学生做到“活用”。知识的产生源于生活,也应当回归于生活。从学生的内需考虑,他们也有一种强烈运用知识的愿望,若教师创设的内容能恰当地激发学生再探究的欲望,不仅能引发学生思维的高潮,而且更能使学生加深对新知的认识。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优化设计教学内容:
1.实践操作深化认识
笔者在教学完“长方形的周长”后,在最后的环节设计了用铁丝围长方形的内容。让学生取出准备好的20厘米的铁丝,引导学生先将铁丝对折,思考铁丝的一半代表长方形的什么(它的一条长与一条宽)。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操作,围出长和宽都是整厘米数的不同大小的长方形。学生在想想、议议、折折、交流、展示的过程中不仅学得有益、有趣,而且进一步加深了对长方形周长的认识。
2.运用激趣深化认识
我在教学二年级“可能性”时,在最后设计了“摸奖游戏”“猜牌游戏”。
(1)摸奖游戏:全体同学人人有奖,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其他为三等奖。先摸三等奖,再摸二等奖,最后摸一等奖。随着摸奖进程的推进,学生参与的情绪也越来越高涨。等到一等奖产生时,学生们都叹息:“再也不可能有一等奖了。”
(2)猜牌游戏:取出四张A,使它们反面朝上,学生从第一张开始猜,每一张到底是黑桃、红桃、梅花还是方块?随着每一张牌的出现,学生已体会到猜准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从而对可能性的认识也更加到位。
3.解决问题深化认识
问题只有具备了挑战性,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对一些因“吃”各种考题、习题吃坏了“胃口”的学生来说,教师应有意识地渗透问题意识,适当地增加一些非常规问题,能大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重新唤起他们对数学的“食欲”。在教学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渡口水产市场螃蟹价目见下表:
一位客商有1600元现金,准备买同一种类的螃蟹,他能买多少千克螃蟹?由于现实购买方式的不同(既可按重量买,又可按只数买),造成了答案的多样化,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解题的需求。
以上教学素材皆不是书本现成提供的,都是教师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甚至是创造教材。但所有的这些设计其目标都是为了学生更主动地学、更有效地学。教学作为人与人之间的特殊共同体内的交往,应富有人文气息,应让每个参与教学活动的人都能获得内在的激情。为了学生的发展,教师应真正从学生学习的内需出发,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合理优化教学内容,在课堂中真正做到教与学的和谐。
(作者单位 苏州市吴中区临湖第一中心小学)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