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平等对话的作文教学观

2011-12-31江月华

新课程·上旬 2011年8期

  一、对话教学的理念
  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的出现,出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人类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当交往传递的经验达到影响他人的身心目的时,交往则变为教育,因此,教育是交往的一种特殊形式。“教育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交感互动”。人与人之间最值得信任的联结点是理解与对话,因此教育的实质是双方的对话。
  对话教学指师生在相互理解和平等的基础上,通过言谈和倾听而进行双向沟通的方式,在对话中双方互为主体。人类最主要的交往形式是使用语言,而写作即是使用语言的集中体现,因此在作文教育中师生对话具有重要意义。
  二、对话理念在作文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宽容的对话心理,尊重学生个体体验
  宽容的对话心理,就是在作文教学中与学生成为笔友,坚持道德长跑;尊重学生个体体验;改“公式化”“模式化”评语为亲切的交谈语。
  大多数语文老师在评价作文中都写过“思想正确,立意深刻”等公式化、模式化的评语,但是正确的思想是否已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深刻的立意”是否真的是自己的感悟?透过作文,我们看到的不是朝气蓬勃的少年,而是老气横秋的说教者,失去了孩子敏感而独特的情思。
  每个人的认识都是不断发展、完善的,教育的意义在于使人不断发展。1998年的高考作文《战胜脆弱》,就有许多雷同卷,成千上万的考生编出父母伤亡的惨剧,以表现自己意志的坚强、思想的深刻,这就很明显地表现了传统公式化的评语使学生学会了公共的思维模式,使作文没有自我,丧失个性。
  当我们批评班主任用硬邦邦客观、理性的语言给学生写评语时,也不能不注重语文老师的作文评语,它不能成为老师手中的“尚方宝剑”,应是师生思想、心灵交流的园地。学生在作文中或许会流露出一种不健康的情愫,或表现出不成熟的看法,语文老师应表示真诚的倾听,肯定学生的大胆真实,从学生的个人需要出发,以交谈式的话语评价作文,与学生交笔友,“坚持道德长跑”(魏书生)。
  学生在习作中用自己的笔表述对社会、对生活的看法,诉说成长路上的烦恼和欢乐,他们的精神产品一旦得到老师的认可,就会产生幸福感,这种情感体验一经形成心理定势,就会变成写作动力。写作不再是“挤牙膏”,而是成为学生认识自我、了解社会、感悟人生、促进自己健康成长、不断走向成熟的忠实伙伴,这样,我们从注重体验开始,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再引导学生走向生活,与生活对话,从广阔的社会中获取写作源泉。
  近几年来,学生习作中常会流露出强烈的心理负担:学业不进愧对父母;对未来的深深忧虑;与周边环境不和谐等,面对学生成长中感到的社会压力和自己无法排遣的忧愁,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更要注意把给学生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作为一个内容,允许学生一定范围内和一定限度内的失误,再加以点拨,让作文悄悄影响其品性。2002年的高考作文《心灵的抉择》尽管多有微词,有人说许多学生没有经历过生死抉择,不切实际,写不出好作文,但它的优点体现在注重个体的内心:要有心灵的波动或碰撞;有抉择中的彷徨和犹豫,这是出题者以考卷的形式和学生谈话,也可以说它已经注意到教育对政治、道德的作用是不可能赤裸裸地实践的,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而这种作用发挥到极致,与我们语文教师在平时作文教学中的宽容心理和事后点拨事关重要。
  根据苏格拉底的观点,对话从本质上是为了发挥双方的创造性,以寻求真理,教师要有“海量”,举个常见的现象,在学生的习作中常会出现“网络化语言”:“帅呆”“酷毙”“盖了帽”等时髦语,受污染严重者更以之为“新新人类”语言通篇皆是,面对一种时尚如果完全拒绝则不能理解学生所生活的语言环境,我们语文老师不妨先接受、先学习,再引导学生体会时髦的词汇,注重感情的冲动和一时的好奇,虽时髦但永不经典,但经典的语言却永远时髦,如我国许多古典文学作品,千百年来成为人们学习的典范,其影响历久不衰。
  一名合格的语文老师,不应该只注重写作技巧的训练,要对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内化和健康心理教育尽点力,达到教化人格的目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文中指出:“教师的职责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教会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他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教师职责的转换说明语文老师在作文教育中宽容的对话心理尤其重要,要充分尊重、理解学生的观点、情感、经历,关心学生具体的生活经验,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建立平等的交往关系,换句话说学生的习作是自己心路的展示,语文教师的指导是学生人格优化的过程。
  2.多维的对话网络说的是扩大语文作文教学空间
  刘勰曰:“操手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园照之象,务先博观。”欲使学生言之有物,必引导学生走向实践、体验生活。
  为了使学生拿到高分,各种各样的指导书花样百出,语文老师也在作文技巧上费尽心思,怎样开头结尾、过渡照应、组织材料,与其说是写作文,不如说是“组装作文”,由于过分强调“作文技巧”,而忽视作文的源泉来自生活,让学生产生误解:无需去体验生活,有时甚至可拿范文来套一套,因此写出的作文枯燥无味。
  列宁曾说过:“文科应以沸腾的社会生活为课堂。”魏书生把报纸杂志最新发表的通讯新闻、报告文学等全部带到课堂上让学生学习讨论。魏老师经常外出,但学生的语文成绩仍然优异,他把学生组织成四人一组学习小群体互相讨论、互相学习、扬长避短,且在民主气氛中互相了解,增进友谊,正是他把社会生活中这种行之有效的现代化管理方法有机渗透到语文教学之中去,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从中我们应该感悟到我们需要的语文学习观即在广阔的社会环境中学习。
  因此,语文教育活动不该是单一的课程化,而应该贯穿于师生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可以有以下活动课程:即规定语文教学时间;也可以是隐性课程,即环境陶冶,主要是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语文的教育环境,隐性课程在语文学习中表现为引导学生走向实践,体验生活,从广阔的社会中获取写作的源泉。
  (作者单位 漳州开发区厦大附属实验中学语文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