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校内外行为差异的形成及对策
2011-12-31李远志
新课程·上旬 2011年8期
摘 要:无论是城镇学校,还是农村学校的学生,在校内校外的行为表现都有明显差异。在校内表现好,校外表现差,是当前小学生的普遍现象,引起了教师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小学生;校内;校外;行为差异;对策
一、小学生校内外行为差异形成的现状及原因
无论是城镇学校,还是农村学校的学生,在校内校外的行为表现都有明显差异。在校内表现好,校外表现差,是当前小学生的普遍现象,引起了我校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引导小学生校内校外的表现符合《小学生行为规范》的要求,达到校内外表现一致,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理论上讲,人的道德行为基于道德需要,小学生正处在低级的道德需求层次,履行道德责任主要依靠舆论的监督、评价、奖惩。他们本质上具有积极向上,成为现代文明人的良好心理愿望,但毕竟年幼,缺乏是非判断力和行为自控能力,还没有真正的内在道德需求。因此,环境的变化,常常会导致小学生的思想行为变化,这也是小学生可塑性大的特征表现。学生品德的形成,需要内外因两个条件,只有外部的影响与主体的内在需求、思想情感一致,并通过实践发生交融,社会思想准则和行为规范才能内化进而转化为他们的个体品德。小学生在校之所以表现好,是因为学校一般都有较好的育人环境,包括导向机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群体氛围,小学生处于积极的进取状态之中。而在校外就存在较多影响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凶杀斗殴的影视天天在播放,格调低俗的书刊充斥着文化市场;网吧、舞厅、游戏机室随处可见……这些无时无刻不在腐蚀着小学生。此外,社会不良风气,会使小学生心理失衡,形成错误的价值观。
以下四种因素,对小学生具有特殊的影响,也正是这些因素,使小学生在校内外产生了强烈鲜明的对照,产生了迥然不同的行为结果。
1.教师的因素。在小学生心目中,教师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受到学生的高度信赖和尊重。老师提出什么要求,小学生都能服从并执行,一般不会有懈怠和反对的行为。然而回到家里,小学生就成了被关心的对象,全家人对其百般迁就,唯恐照顾不周。他们可以任性、我行我素,把在学校的行为规范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2.制度的约束。学校有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如《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班上也有各种规章制度。规章制度的严肃性使其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小学生不会故意违反而招来批评或其他处罚。在家庭就不一样了,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一般会得到家长的“谅解”,甚至认同袒护。
3.集体的制约。小学生生活在集体之中,都想在集体中好好表现自己,并在集体中得到认同和尊重。舆论是集体影响个体的重要机制,对每个个体都有心理上的约束作用,在舆论的压力下,每个个体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自我约束。小学生更是如此,他们都竭力以公认的纪律条款约束自己,一旦得到赞扬,比成年人更易受到鼓舞。但离开集体,舆论便不复存在。至于家长的教育训诫,往往不具有威慑力而被当成耳边风,行为上就无所顾忌。
4.榜样的作用。英雄模范等先进人物,能激起小学生的敬仰之情,并成为仿效的楷模。学校向学生宣传的正面榜样,无论是多媒体上的,书上的,还是生活中的,都能引起学生的羡慕,从而产生模仿的行为。但在校外,社会现象纷繁复杂,学生难以区分是非好坏。
二、解决小学生校内外行为差异问题的对策
小学生的心理因素还未与社会道德达成辩证的统一,还没有形成相对稳定的个性品质。如何使小学生校内外表现一致呢?我认为,一是要加强学校人文环境建设和教育体系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另一方面,要尽量优化学校外部环境,给学生提供一方净土。我校的一些主要做法是:
1.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学校或多或少地把德育教育单纯看作“保持良好的教学秩序”,从而简单地指令学生“应该怎么做”“不准怎么做”。尽管学生能遵照执行,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能治标不能治本。我们应从观念上克服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把品德教育的着眼点放在提高学生素质,真正从提高学生道德认识,激发学生道德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等全方位来强化德育教育,使学生逐步形成知行统一,表里一致的良好品德。
2.强化导向机制。在树立榜样的时候,一定要揭示其思想本质,让学生真正认识到道德要求及其社会意义,以引起情绪上的共鸣,自觉抵制不符合道德要求的念头和行动,不能让学生单纯模仿榜样的外部特征,或是形式主义地做几件好人好事。注意培养学生的荣誉感和义务感,避免把求得表扬和奖励当成学生行动的目的和动机,使学生想入非非,甚至产生有悖道德的行为。
3.培养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如果只是让学生知晓道德标准,而不能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很难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也不可能理解道德行为方式的社会意义,更谈不上在道德实践中充分发挥调节作用。我们利用班、队活动和晨会,组织学生对模范先进事迹进行分析,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行为进行剖析,对学校中的典型事件进行评析,并结合期中、期末操行评定,对他人和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可以使小学生对自己的行为加强自我控制,克服随意性和盲目性。
4.建立校外考评制度。考评是一种强化措施,通过督促、检查、评估和激励,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监督。但如果只对学生校内考评,这种考评就是局部的,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显得不足,因而也是低效的。所以我校补充了校外考核的内容,建立校外考核制度,使考核更趋全面、合理。校外考评采用自我评价,家长评定,学生互评、教师评定的方式。还适当征求学生所在村委、邻居的意见,以期考核结果的真实性、准确性。完善考核制度,可以促使学生随时随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控制和调节,直至养成习惯。
5.构建学校、家庭教育合力的平台。每个家长都希望子女成才,和学校的愿望是一致的,这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能形成合力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农村学校的家长一般缺少科学的教育方法,事倍功半、事与愿违的事经常发生。学校可采用多种途径和方法,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帮助家长了解、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积极主动配合学校加强教育、督促检查,并认真做好对子女的考核工作,做到对子女的优点和成绩不夸大,对缺点和错误不隐瞒。
当然,小学生校内外行为差异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学生长期的努力,也需要老师、家长不断督促引导,持之以恒,促使他们自觉养成各方面良好的行为习惯。
(作者单位 大足县三驱镇石桌中心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