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音乐在幼儿生活常规培养中的运用
2011-12-31高鑫珏
新课程·上旬 2011年8期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生活常规、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幼儿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说到常规管理,在幼儿教育中我们都在努力寻找一种既轻松、又愉快的路子,如睡前给孩子讲讲故事,吃饭前念念儿歌等。但不科学地压制现象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存在,如“不快点睡午觉就不让你起床,爸爸妈妈来接不准走”“不好好吃饭就不让你参加游戏”等等,又如在教学活动中为了压制幼儿吵闹就用力拍铃鼓等,这样做幼儿表面虽然被迫按你的要求去做了,但仍然不能好好地入睡、吃饭、参加活动。这不仅不利于良好行为习惯地培养,而且严重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
哪一种方法是最有效的呢?俗话说得好,教育有法,但无定法,我认为在多种活动中,只要是能让幼儿在自然、愉快、轻松情况下,接受和自觉去培养生活常规就能起到理想的效果。音乐教育结果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不喜欢音乐”,而且不同性质的音乐能使人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如悲伤的音乐会使人随之悲伤,甚至催人泪下,愉快跳跃的音符会使人想随之舞蹈。当婴儿在拼命地哭,你不知道如何是好时,放上一段优美的音乐,你会发现婴儿不仅停止了吵闹,而且在努力寻找音乐传出的方向,并马上表现出愉快的情绪。
幼儿一日作息时间是要依据幼儿的心理、生理特点,科学、合理地安排,并每天的内容要相同,因此,结合幼儿喜欢音乐的特点和有规律的作息时间安排,在生活、教学活动、游戏活动的相关环节,选择相应的音乐或者乐器做信号。久而久之,会使人产生动力定型,即听到同一种音乐,就会做出同样的反映。如何通过音乐培养幼儿的常规呢?
一、根据一日生活常规的不同内容安排及要求选择相应的音乐
音乐的魅力在于对人的情趣、情感能起到调节作用。愉快的音乐能使人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激昂的音乐能使人精神振奋,安静的音乐能使人情绪稳定。根据不同音乐的特点和幼儿的一日生活各个环节的内容来安排、选择相应的音乐,如:午睡环节,选择《摇篮曲》,该曲轻柔、安静,能让幼儿情绪安静较快地进入梦乡;进餐环节,选择《田园曲》,该曲愉快、节奏平稳、安静,能让幼儿保持愉快的情绪进餐;活动中,走路和变换队形,四排变半圆或变圆形,需要幼儿斗志昂扬,精神百倍,神采奕奕的精神境界,选择《运动员进行曲》能达到此效果。
二、让音乐循序渐进地贯穿在幼儿生活常规培养的过程中
第一阶段,音乐、肢体语言、口头语言相结合的阶段
幼儿阶段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幼儿主要通过感知,依靠表象来认识事物,具体形象的表HJ0JwCxsdZHypqyZeZe3ww==象左右着幼儿的整个认识过程,幼儿心理活动及行为具有无意性,因此,幼儿生活常规培养的第一阶段要做到音乐、肢体语言、口头语言相结合。如在幼儿午睡前,首先组织幼儿听《摇篮曲》,“小朋友听歌里唱什么?这首曲子告诉我们小朋友要睡觉了。”教师用动作做出睡觉状,暗示小朋友。在活动中需要幼儿起立时一边伴奏1 3 5 | 1 3 5 |,一边起立;坐下时,同样边伴奏5 3 1 | 5 3 1 |,边做出坐下的动作。再如组织幼儿洗手时,一边放《洗小手》歌曲一边组织幼儿排队,“伸出小手比一比,看看谁的最干净”,既杜绝了插队的现象,又达到了培养良好卫生习惯的目的。
第二阶段,音乐、肢体语言相结合,口头语言逐渐消失的阶段
幼儿年龄小,情绪不稳定、自制力差,幼儿行为习惯养成具有反复性。虽然幼儿在生活的各个环节,能根据音乐做出相应的行为要求,但仍然会出现时而遵守、时而不遵守的现象。因此,除了用音乐、肢体语言来指导其行为规范外、还需要用口头语言做相应的暗示,以提醒、督促幼儿。
第三阶段,音乐占主导,肢体语言逐渐消失的阶段
随着幼儿对音乐越来越熟悉和依赖,肢体语言在良好常规培养中逐渐显得可有可无,很多时间不需要肢体语言和口头语言的说明,幼儿就能在相应的音乐伴奏下做出相应的反应,如《摇篮曲》一响,自然会学小猫轻巧地走进午睡室安静躺下。
第四阶段,音乐独占鳌头,良好的一日生活常规已经形成
根据人的心理、生理特点,长期在同一时间、同一情况,出现同一刺激,就会产生牢固的、稳定的“习惯性”,即动力定型。幼儿一日生活常规在不断地、反复地强化过程中,音乐刺激越来越起着主导作用,肢体语言,口头语言基本完全消失,音乐成了一日生活常规管理中的主要因素。在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只要有相应的音乐响声,幼儿就会做出相应的动作。当然,幼儿活动常规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教育中,我们要注意排除一切因素的干扰,防止常规培养中的不良因素。
总之,音乐不仅能给幼儿身心的愉悦,而且能使其产生想象,让幼儿在自然、愉快、轻松的气氛中接受一些要求,自觉去完成一些任务。幼儿教育中无论是学习知识还是养成教育,我们都需要按纲要的精神去做,达到让幼儿积极主动,愉快参加活动的境界。
(作者单位 黑龙江大庆市矿区事业部托幼管理中心龙岗总园奔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