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浅析

2011-12-31杜丽华

新课程·上旬 2011年8期

  摘 要:文学艺术是人类对美之认识的最高产物,集中体现了人们的审美意识。包括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以及蕴含于文学作品的审美情感。而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所包含的审美内容,在生动形象的传授文章所寄予的思想感受的基础上,充分满足学生对于审美的要求,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及相应的文化品位,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作为重要教学目标贯穿于日常教学过程中。
  关键词:审美意识;文化品位;审美能力
  
  审美教育狭义地讲是通过艺术手段对人们进行教育,广义地讲是运用自然界、社会生活、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中一切美的形式给人们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以达到美化人们心灵、行为、语言、体态,提高人们道德与智慧的目的。尤其语文学科教育如果缺乏美育教育,将是一项贫乏的教育。语文教材本身就是一门充满美并具有一定魅力的学科。纵观初中语文教材,本身就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其中每一篇文章都恰似一颗闪亮的珍珠。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就不得不注重其中的审美功能,进行审美教育。
  一、通过选择教材内容教育学生用智慧的眼睛发现美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同一首曲子,有的人听起来如痴如醉,貌似趣味无穷,有的人听得却索然无味。一幅图画,有的人欣赏后认为意趣横生,赞叹不已,而有的人却感到平淡无奇、杂乱无章,认为是线条的随意勾画、颜色的肆意涂抹。可见,美育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雕塑大师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语文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以审美的眼光把握课文,要善于用智慧的眼睛发现文章的意境之美。
  语文教材被誉为“语言的图画”“生活的教科书”,是“真”与“善”相结合的美的世界。文学给学生提供了认识人生和自然之美的广阔天地,从审美领域展示了社会中所存在的真、善、美,创设了完美的艺术环境以境陶冶情操。在中学的课本中,有反映自然社会中的山水鱼虫、星辰日月等事物的千姿百态、千变万化,如在鲁彦的《听潮》一文中,系统地描述了大海的潮声如此的雄伟壮阔,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形象地描述了洞庭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多变景象,陈毅在《梅岭三章》一文中阐述了无数革命烈士那种“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的大无畏精神。具有理性色彩的艺术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学生的审美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对这些内容重视,并落实在相关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二、通过选择教学过程和方法教育学生用心灵的共鸣感悟美
  德国文艺理论家莱辛说:“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发现美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过眼睛去发现美的。”语文教育是包括对学生的智力活动和情感活动的教育并具有一定复杂性的过程,有效地创造语文教育教学的艺术形象,在美化学生的感知的基础上可使学生愉快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丰富的教育内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更好地体会文章的美感,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比如,可以进行鉴赏式、合作式以及探究式等的课型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在相关情境中探索、实践文章所表现出来的丰富感情色彩,从而达到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以及创造学生完善人格的效果。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感悟美的能力,已达到学生会情不自禁地出现创造美的欲望:用美的语言反应观点;用美的文字撰写文章;用美的性格立足社会。
  三、运用语文的美育教育学生用愉悦的真情创造美
  语文教育要把自然美的描写跟学生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结合,通过联想加深对文章优美语言的理解并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以表现自然美。作为教师要系统地将语文教材的内容美与形式美进行统一,协调语文教育的过程与方法,更好地实施学生的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推进学生的整体素质。
  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提高学生审美素质的有效途径,同时能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语文及各方面素质的提升。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美、领悟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养成思维敏捷、心胸开阔,具有主体意识、民族思想和创新精神的人,离不开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参考文献:
  [1]刘永康,翟启明.中学语文教学论[J].语文教学,2007.
  [2]叶悬冰.让语文教学充满美感和生机[J].语文教学,2001.
  [3]牟纲.浅谈审美教育中的审美体验[J].教育科学,2004.
  (作者单位 江苏省滨海县陆集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