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育中渗透环境教育的思考
2011-12-31何昌容
新课程·上旬 2011年8期
值教育改革浪潮汹涌澎湃的今天,作为实施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学科——历史教学怎样走出狭隘的人为空间,还历史教育教学以本来面目?不少战斗在第一线的老师进行了大胆探索和有益尝试,不乏真知灼见。但却忽视了环境教育问题,笔者斗胆提出两点不成熟的思考,以期抛砖引玉。
一、必要性
1.时代的需要
在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今天,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当今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其实质意义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可见,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必将是既注重经济效益又注重生态效益的具有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现在的中学生是未来社会的栋梁,如何造就这一代人,学校教育特别是学科教育的内容影响重大,因此,中学教学中必须注重环境教育。
2.培养人才的需要
随着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高考各科试卷中,也越来越多地出现了有关环境保护的试题。近年来,和环境保护关系密切的地理、生物学科重新登上了高考历史舞台。这说明,对基础教育发挥重要导向作用的高考将更多地关注环境保护问题,高校选拔人才也将把是否具有环境意识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为了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中学教学必须要有前瞻性,从各方面渗透环境教育。
3.发展地方经济的需要
目前,不少地区都把发展旅游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来抓。丰都地方经济的发展更是概莫能外。因此,全体动员,全民参与,努力营造优良秩序、服务环境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教育如何使广大师生的环境意识不断得到提高,形成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自觉遵守法律法规,运用所学知识积极参与本校和社区的环保活动?靠“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教学活动及其点滴转化。
二、列举
在历史课中渗透环境教育,就是要同学们吸取历史上的教训,学会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切莫对大自然掉以轻心,真正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完美的统一。
以日本史为例。二战后日本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到60年代末已经是仅次于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但这种发展使得环境负荷大大超过了环境承载力,酿成了多起公害事件,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害。最具典型的就是四日市事件。当时,因为原有工业区的土地用水和运输能力已经不适应经济高速增长的需求,迫切需要在沿海地带兴建新的工业区,四日市以其明显的区位优势成为选中地点。自1959年日本政府在此建成第一个石油联合生产装置后不久,周围居民就开始出现了哮喘等病症,但石油生产规模仍在扩大,大气污染也因此不断恶化。当第二个联合生产装置于1062-1964年运行时,污染达到了最严重的状态,当时的监测数据表明,矶律地区的SO2浓度大约是非污染区域的8倍。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公害病患者不断增加,甚至出现了患者因无法忍受病痛而自杀的悲剧,在社会上引起巨大震动,其影响一直延续了很久。
“四日事件”说明,盲目地发展经济,开发自然将会造成天灾人祸。我国曾经一段时期“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的做法所引起的严重后果也证明了这一点。事实上,在这一历史时期工业化国家的许多地区都爆发了危害程度不同的公害事件,对人民的日常生活甚至生命造成了严重威胁。今天,我们重温这段历史,依然可以得到很深刻的教训,改变以自然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模式,保护自然、保护人类,不仅是时代的召唤,也是我们追求的永恒主题。分析教材时,教师如果有机渗透这一环境教育材料,一是可以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行为习惯;二是可以发展学生能力,让其深刻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应该是辩证统一的唯物主义道理;三是可以拓宽学生视野,激发他们探求知识、献身科学的欲望。
(作者单位 重庆市丰都县第三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