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以学会探究为主题的数学活动实践研究

2011-12-31叶旭丹赵乐英

新课程·上旬 2011年8期

  一、数学活动实践研究的背景
  现代教育观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孩子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趣味性和重要性。《纲要》也指出:数学是孩子认识和理解世界的重要工具,而探究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幼儿更轻松地学习数学。自主探究性学习是以幼儿的自主学习与主动探究为核心的一种学习方式。《纲要》还明确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为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这里强调幼儿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教育过程中幼儿应是自主探索、自我控制、自由支配的活动,是幼儿亲身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那么,本着“以幼儿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在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应以幼儿为主体,以幼儿兴趣、好奇心为切入点,引导幼儿进行探究性学习,使幼儿由被动型学习变为主动探索性学习,真正成为数学学习活动的主人。
  二、数学活动实践研究的准备
  对于这些新的教育观和《纲要》精神,老师们都已非常清楚了,但在数学教育活动中,如何结合新理念去实践,还是感到很迷茫和困惑,不知如何入手。
  根据《纲要》的精神和老师们的困惑,近年来,我们一直着手于“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幼儿探究为主”的实践研究。我们立足本地实际,努力研究更为有效、更具操作性的数学教学方法。比如:“操作发现法”“启发引导法”等等。实践证明,这些方法是数学活动中培养幼儿主动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有助于教师对数学活动的深层次认识和专业化水平提高。因此在我园开展园本教研一年之际,我们借助“采用一课多研法——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这一温州市立项课题,继续开展“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探究为主”的实践研究。
  三、数学活动实践研究的生成
  根据这一方案,我们大班教研组安排了一系列的教研活动,如:《5的组成》《编加减应用题》《交集分类》《用短线表示图形之间的差异》,以研究孩子在数学活动中的探究性和主动性情况。在多次的课研活动中,我们发现了不同新的问题,于是我们采用一课多研的方法,来细化活动中的问题,以促使孩子的主动探究能力的发展,并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下面是我们对数学活动《交集分类》这一课例的多次研究过程:
  评析:本次活动的内容设计极具探究性,教师利用多媒体生动的画面将枯燥的数学材料演绎得栩栩如生,引领孩子进入探索数学知识的殿堂。但是在活动中,我们看得出孩子的探究性没体现出来,教师在有些环节的设计不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致使幼儿的思路被限制,对问题的思考不深入,体现不出在活动中的主动性、探究性。同时在作业材料的数量投放上太多,使本次活动时间拉长,效果不理想,于是就有了第二次的课研。
  评析:本次活动教师的提问开放性很强,有利于幼儿创造性、创新性和探究性的发展。设计环节层层深入,引领幼儿自己去发现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活动中,教师对问题的提出,不是急于给孩子答案,而是通过启发、引导,来帮助孩子操作、发现、归纳正确的方法。然而活动中,我们又发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教师对交集的交代并不是很清楚,并且不应该让孩子自己去摆弄交集。于是,经过大家的讨论、修改,向乐清市幼教同行公开展示了我们第三次现场课例研讨活动课,并邀请了幼教专家对本次活动进行了点评。
  四、数学活动的展示
  专家引领:这次活动探究性强,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提供了一个让幼儿充分探索的环境,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探索,发现了问题的所在,想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幼儿在这个极具开放的课堂氛围里轻松地获得了知识和经验。教师也很好地融入多种数学方法,给幼儿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是教师在“校对孩子的作业”这一环节做得还不是很到位。数学作业要在视觉上给幼儿一个正确的答案,而不是模糊的交代。
  五、我们的体会
  在“数学活动以学会探究为主的实践研究”中,我们教师找到了适合幼儿在数学活动中发展的方法,即注重数学活动的探究性、主动性,就能不断促进幼儿的创新能力和多端思维的发展。它与以往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不同,改变了灌输的、单一的演示模式,将其转换为探究的、探讨的、集多种教学方法为一体的新模式。同时,也对我们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不能再如以往那样停留在问题的表面,而要不断地挖掘问题的内涵,引导孩子自己动手去寻找规律、总结经验。同时,在这个课例研究中,我们的老师在不断地反思、观察、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不断地充实理论知识中,提升了自己的科研水平。教科研让我们提高了教育教学的专业化,也让我们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作者单位 叶旭丹:浙江省乐清市教育局教研室 赵乐英:浙江省乐清市虹桥镇妇联幼儿园)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