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中英语教师的母语文化素养

2011-12-31张武珍

新课程·上旬 2011年8期

  摘 要:外语是进行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文化素养的提高有助于语言能力的提高,母语文化同目的语文化一样也是交际能力形成的重要因素。具有较高的母语文化素养且能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是新型的英语教师的重要特征。拓展阅读视野、加大母语文化的摄入、更新文化知识结构是新时期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英语;教师;母语;文化;素养
  
  随着跨文化交际日益加深,社会越来越需要具有世界意识、对文化有深刻理解力并具有较高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尤其是中国的崛起,我们的国家越来越需要把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播给世界的人才,中学英语教师理应担负起这个重任。具有较高的母语文化素养且能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是新型的英语教师的重要特征。
  当前,英语教师的文化素养特别是母语文化素养的缺失是个普遍现象。多年以来,在我国外语教学中,一直存在着以西方为中心、盲目排斥母语和母语文化的观念。这种观念的推行直接导致了学生的母语文化素养的降低,这种母语文化知识匮乏直接影响了外语语言知识和文化的学习,影响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其实,母语文化同目的语文化一样也是交际能力形成的重要因素,较高的母语文化素养可以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英语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学生成长的引领者,必须拓宽知识视野,多渠道地加大母语文化的摄入,提高母语文化素养。这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专业发展的需要。
  一、英语教师具备母语文化素养的必要性
  从时代特征上看,当今跨文化交际已经由单向交际转变成双向交际。这就意味着英语教师在让学生懂得英语国家文化的同时,也必须让学生掌握中国文化,以便在跨文化交际中介绍中国文化。
  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来看,在缺乏深厚的母语文化底蕴的情况下,急功近利地去突击英语的表层学习,其结果只能是对两种语言都一知半解。杜瑞清先生说:“要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我们也必须引导和帮助学生了解本民族文化的传统、演变及各种表现形式。语言的习得和掌握绝不是一种孤零零的语言现象,学习文化也是如此。”
  从教学目标而言,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是“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宽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在第7级目标中明确指出“通过中外文化对比,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还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课程资源。要完成这个教学目标,英语教师没有较高的母语文化修养是不行的。
  二、英语教师母语文化素养的内涵
  英语教师母语文化素养内涵有二:首先是具备较高的中国文化修养,能准确地将相应的中国文化传授给学生;其次是具备深厚的英语语言功底,能用英语向学生传授表达中国文化现象的语言技巧。
  (一)熟悉中国传统文化,把握母语文化的精髓
  中国是一个有着浓厚优秀、传统文化沉淀的礼仪之国,她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积蓄和文化底蕴。作为英语教师,应通过教学活动适时地弘扬民族文化的精髓,表现出民族的自尊和自信。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把握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丰富。作为英语教师,我觉得可以从文化形态的角度去梳理下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比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教文化,从中认识和理解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道德价值、礼仪和人生理想。也可以去读一读中国文化发展史,了解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发展的历程,把握民族精神。
  2.了解中国传统文学艺术,提高艺术修养
  文学艺术是生活的反映。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该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是传统文化的积累。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独特审美观,如《诗经》、唐诗、宋词、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中国书法、篆刻印章、国画、京戏脸谱、皮影、武术等。
  3.了解中国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以及各种礼仪和习俗,把握民族心理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国的传统节日,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也可以从中了解中国人的风俗、习惯、信仰、追求、日常心理、潜在意识及形形色色的成文或不成文制度中的非规范性文化。
  4.了解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把握母语文化的意识结构
  思维方式的差异本质上是文化差异的表现。中国的文化根源是易经,哲学背景是儒、道、佛的悟性,以直觉和经验为特征。中国人的思维,是综合式的思维模式。在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和意识结构中,从整体出发的综合观占突出地位,而这种整体综合观在考察事物时,通常忽略细节和成分分析,往往提供的是关于对象模糊整体的图景。
  5.了解汉语的构词特点,把握汉语的表达方式
  汉语,是中华文明传承至今的伟大载体。“字”是把握汉语表达方式的出发点,意合法(parataxis)是汉语用词造句成章的最大特点。汉字搭配宽松,重意义组合而轻形式结构,重语境,把握靠语义,重组灵活,创新词汇比较容易。语篇注重话题,注重事理和先后顺序,注重隐性连贯。汉语顺序一般则从大到小,从一般到特殊,从整体到个体。了解汉语的构词特点,才能为英语教学有效把握汉英表达方式的区别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掌握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方式,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元素
  21世纪以来,我们需要与世界对话,要向世界传播我们的母语文化和华夏文明,让世界了解中国本土文化的精髓。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必须能熟悉我国文化丰富多彩的方方面面,并能运用英语准确表述,这是进行跨文化交际不可缺少的条件。
  从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当今世界从重视目的语文化转向重视双向文化,使目的语文化与本土文化的鉴赏能力相互促进。如果没有本土文化的融入,我们无法学到什么是真正的英语,就无法吸收和借鉴外族文化的精华。林语堂指出:“外国文化也并不是十全十美,各个文化有其利弊优劣,外国月亮也要欣赏,外国臭虫也要防范;对本国外国文化都有真切的认识,批评的眼光。各以大公无私的学者眼光见识去批评,这才是叫做东西文化沟通,而且才沟通得来。”
  长期以来,我们总忽视学生成长的环境,中国文化在英语课堂上介入的量相当少。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学生所接触的素材大都是关于英、美国家的文化、历史与现状,当教师介绍西方的餐饮文化时,似乎很少会想到应当让学生也学习一些更为“生活化”的知识,这就难怪学习了九年英语的高中生无法找到恰当的词汇来描述一些常见的事物——糖葫芦、三轮车、四合院,更不用说准确翻译“下岗”“乡镇企业”或是“素质教育”了。学生学习英语是生硬地被迫地接受。
  从某种意义上讲,激发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交流最好是对本民族文化的广泛涉猎。其实,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许多内容在英语教学中都会涉及。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充分利用好手中的教材,让学生通过翻译和鉴赏来亲身体验英语的地道优美和母语的博大优雅。其次要积极导入中国文化的元素,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用英语表达的特有的中国文化的材料,包括中国历史、中国政治、中国哲学以及中国人的风俗习惯等。最后,要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学生身边的实际,培养他们的母语文化意识,引导和提高学生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水平。
  要求英语教师用英语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准确表达出来,并引导学生掌握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方式。这对广大英语教师来说,这是一种挑战。但在当今世界发展和新课程背景下,这种挑战是种必需,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教育部门可以把它作为英语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加以落实和提高。
  综上所述,在我国经济和政治活动在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的背景下,中华文明要走向世界,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需要具有较高母语文化素养,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母语文化素养的新型外语教师队伍势在必行。我们的教育部门要转变观念,积极创造条件,引导英语教师拓展视野,加强本国文化的学习,形成深厚的母语文化底蕴,提高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的水平,完成时代赋予我们英语教师的光荣使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12.
  [2]范东升.外语教学的国情及方法思考[J].中小学外语教学,1999(7).
  [3]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
  [4]苗丽霞,范谊.母语文化在我国英语教育中的不可或缺性[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3).
  [5]朱肖一.文化全球化与外语文化教育中的本族语文化教学[J].US-China Foreign Language,2005(12).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报告:着力文化多样性与文化间对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2009.
  (作者单位 福建省云霄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