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科学探究的内

2011-12-31张松林

新课程·上旬 2011年8期

  新课程是一种新理念,新思想。在培养目标上,重视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以及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的培养。在学习方式上,倡导学生转变被动接受式学习方式,更多地采取主动参与、积极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主张把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作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在教学上,主张改变以教师传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多进行探究式教学,倡导师生互动、共同发展;提倡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学生的差异,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情况,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新的教学方式下,教师要由主要的讲授者转变为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但是,面临新教材的内容多、栏目多、探究多、课时少的矛盾,一味探究式教学显然难以完成教学任务。
  一、中学课堂的探究性教学内涵是:含有科学研究若干要素的教学
  课堂上的科学探究与科学研究是有区别的。科学研究的过程要素包括: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可见科学研究有它的一套程序,而且与实验密不可分,因为在一个全新的领域,即便是严格逻辑推理的结论也必须接受事实的检验。教学中的科学探究主要目的是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所以在探究要素上既可以包含科学研究过程的全部要素,也可以只包含其中的一个或几个要素。在利用已知规律做逻辑推演时,由于并没有超出规律的适用范围,所以有时也不用进行实验验证。所以,中学课堂的探究性教学内涵要理解为:含有科学研究过程中的若干要素的教学。
  二、体现科学探究全部要素的学习过程与体现科学探究的部分要素的学习过程并重
  一方面对确实能体现全部科学探究因素的内容(如: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等内容),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展开,让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另一方面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对某些内容,只体现科学探究的部分要素(如:对斜抛运动的规律,直接借助平抛运动的实验研究与理论分析的成果),直接进行理论推证,不再猜想,也不再进行实验的验证。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需要。
  三、实施探究性学习的方法
  新教材强调学生的探究活动,增加了许多探究性内容,要求用物理原理和研究方法去解决一些生产和生活相关的实际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发展、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问题:探究活动费时费力,如果探究活动课时花少了,可能流于形式,达不到应有的作用和效果;如果花的课时太多了,过多强调“学习体验”,又觉得效率太低,疏于其他知识的落实和巩固。让学生探究,费时费力,半天还得不出应得的结论,教师认为干脆把结论讲了算了。
  思考与建议:实际教学中,教师在形式上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实质上还是一个假探究的活动。个人认为,实验不是探究的本质特征。在思想认识上不要一提到探究,就想到实验。是否有实验,不是问题的关键。如“探究弹性势能表达式”这节课,尽管没用实验,但理论探究的过程却体现得很好。可见,课堂上的探究活动,并不在于什么形式,关键在于是否体现了探究的意识,是否渗透了探究的方法。
  四、适度开展探究性学习
  新课程强调“体验性学习”,教师应适度地利用学生在生活中的经验作为教学资源,但不能夸大“体验”的教学功能,毕竟生活世界存在着知识零碎、隐蔽等问题,需要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有机整合,也不应把教学体验等同于录像、照片的展出。教师应创造条件使学生有机会经历物理知识的发现、发生、发展的过程,在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同时,形成意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实践告诉我们,新课程需要一种理性回归,要尊重传统的学习方式,适度开展探究性学习。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设计应当重在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引导学习,铺设恰当的认知阶梯,呈现与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相适应的学习任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既让学生应用了原有知识,又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使知识得以深化。在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教师的任务是将学习最大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恰当适度的问题,能为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搭建了平台,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问题引导学习”应当成为教学的一条基本原则。总之,只要教师多开动脑筋,多想办法,“课时紧张”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作者单位 巴东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