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渗透德育教育于初中历史教学之中

2011-12-31王志强

新课程·上旬 2011年8期

  历史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及其规律的科学。历史教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多领域,是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理想教材。
  初中新课程《历史》按照人类社会发展的线索,把历史知识用相关理论知识组织起来形成专题,有较强的中外对比、前后比较的特点,具有对初中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丰富内容。以史育德,既体现历史教学上的史论统一,又实现了历史在全面发展教育上的德育与智育的统一。在近几年的历史教学中,我努力践行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在教学中就如何渗透品德教育作了一些尝试。下面,就历史教学中如何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谈些具体的做法。
  一、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德育的永恒主题。“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历史教学是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是传播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方法。我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古国之一,传统的爱国主义源于古代,表现为对大好河山、灿烂文化、优秀传统执著的爱和对祖国前途、民族命运的神圣责任感。如:北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明末清初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近代的爱国主义,以救亡图存为核心,无数革命烈士为救国救民,英勇无畏,视死如归;留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豪迈壮举。如虎门销烟的林则徐、甲午海战中的邓世昌、戊戌变法中的谭嗣同等等。学习上述史实,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教育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二、重视历史人物的分析,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
  历史教学必须重视学生道德规范的养成教育,而在学生道德精神的培养过程中,历史人物的榜样力量是无穷的。因而,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优秀历史人物和他们的事迹对学生进行品德和道德教育。
  道德与理想的典范,古今中外举不胜举。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责任感;孟子讲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格;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于职守等等。这些都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是我们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正是用这些实实在在的人物事例,给我们巨大的启发,使我们的道德情感得到了升华。
  三、利用历史求真的特性,适时进行诚信教育
  诚信是一种美德,是做人之本,立事之根。何谓诚信?“诚实守信不欺之谓也”。在一定意义上说,诚实守信就是求“真”,就是追求正义。
  历史科学向来是讲究“直笔”的,古往今来,历代史学家本着对历史负责,对后世负责的精神,一贯追求历史科学的客观性、公正性和惩恶扬善的功效,这与诚实守信所要求的“真”,从本质上是相通的。作为历史教师,可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历史学这种求“真”的特点,弘扬对社会负责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诚信”意识。如在讲解汉朝历史时,结合正在热播的电视剧《汉武大帝》,就可以通过司马迁发奋著《史记》,不避当代权贵,敢于指责武帝种种作为的故事,教育我们学生也要说真话,要诚实守信。教师还可结合教材及时补充历史上宣扬诚实守信的格言警句、人物故事,如商鞅“立木为信”取得百姓的信任,使变法取得成功,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下良好的基础;而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失信于人,最后导致国破人亡等等。用这些鲜明的事实来揭示传播诚信的思想,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历史知识中提高认识,逐步形成诚信的观念和信念。
  四、运用历史中“美”的因素,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的精神正直、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作为历史教师,我们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历史课堂中“美”的因素,加强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历史中古今中外的艺术珍品、名胜古迹;杰出人物灿烂的人生、闪光的思想;文学宝库中的瑰丽诗词、不朽篇章……都闪耀着美的光芒。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品行美、心灵美、自然美教育的好素材。当李白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时,我们怎能不为诗人丰富的想象、祖国的大好河山所折服;当蜿蜒的长城、宏伟的故宫浮现在眼前,我们怎能不为文明的源远流长、为人类的巧夺天工而惊叹;当毛泽东登高远眺,吟咏“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诗句时,我们怎能不为一代伟人傲视千古、开创未来的气魄所慑服……由此可见,捕捉历史知识中美的因素,把蕴含在历史自身内部的魅力融会到教学中,以情动人,以美感人,定能陶冶其情操、净化其灵魂,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总之,历史上有很多陶情益智、净化心灵的人物和事迹,我们应充分重视历史学科的德育功能,寓德育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德育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作者单位 河北省迁安市迁安镇第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