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窗口的风景(外一篇)

2011-12-31王本道

鸭绿江 2011年8期

  王本道,1947年8月生于哈尔滨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协顾问,盘锦市作协主席,一级作家。著有散文集《芳草青青》《心灵的憩园》《感悟苍茫》《云水情怀》《人间有味是清欢》。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文学》《十月》《散文选刊》等报刊。曾获全国首届冰心散文奖、辽宁文学奖。
  
  几年前,应邀去台湾参加海峡两岸作家的文学研讨活动,其间,热情的主人为我们安排了一次日月潭之旅。抵达景区时,夜幕已经降临,在奶黄色的街灯下,沿崎岖小路来到下榻的酒店,匆匆洗漱便上床睡去。翌日清晨,明丽的阳光透过薄纱照进房间,似有粼粼波光熠动。我立即翻身下床,拉开窗帘,啊,漫无边际的波光水影扑面而来,日月潭就在我的眼前、脚下。凭窗望去,沿湖是一条狭长的由度假酒店组成的行列式,高低错落,千姿百态。湖边的小径林木挺秀,花海鲜红,旭日辉映下的日月潭粼粼闪动着的水面似有雾霭袅袅升腾。开阔的木制栈桥上,早有一对对情侣席地而坐,依偎着喁喁细语。两天的时间住在这样的房间里,拥有这样一个清丽而动人的窗景,真是快意极了。
  “这样的酒店要提前一个月预定,才能有幸入住,你们是享受着贵客待遇呢!”听导游小姐说,在日月潭景区,并非是这家酒店的设施最先进、条件最舒适,而是因为在这房间里临窗一望,便可将日月潭的景观一览无余,有种特有的心理满足油然而生,弥漫身心。导游小姐脸上漾着调皮的微笑说。那次日月潭之行,窗口风景的价值深深印在了我的脑际,并让我悟出一个客观存在却长期不被人留意的事实,即高昂的窗景价值是充满市场需求的。乍看起来,窗口的风景与建筑的格局、设施似乎并无瓜葛,但是它却具有着比酒店内部那些桑拿、真皮沙发、纯毛地毯、水晶吊灯等现代设施的总和更具竞争力,成为人们入住优先考虑的条件。
  世间的天地人原本是一个和谐的统一体,生命从自然中来,并皈依自然。当人类文明发展到脱离穴居野处的原始状态之后,无论是柴门茅舍或是高楼大厦,窗子是身在封闭室内惟一可以与自然环境交流的通道,窗景对于无论长幼贫富的人们,则是渴望听到的一种天地间极富魅力的语言。我们的先人是十分注重窗口的风景的,诸多先贤的诗文给我们留下了有关窗景的描绘和感受。“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自然是风景名胜之地的窗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乐意相关禽对语,生香不断树交花”,乡野人家的窗景,田畴广袤,花木繁茂,小鸟嘤嘤细语,清丽、宁静、祥和的景象更是让人流连。英国作家福斯特写过的《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题目就极具可读性,想想住在这样的房子里,清晨推窗,阳光明媚,天空湛蓝,对面是青山绿树,林间露出教堂乳白色大理石的尖顶,还有小河蜿蜒流淌……这环境就是造就诗人和作家的地方。
  仔细想想,生活中有许多现象值得我们深思。众多的人时常谋划着去远方旅游,认为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这其实是对生活的误读。塞纳河畔的歌声、香榭丽舍大街的浪漫、凯旋门的壮观固然是具有魅力的风景,但是我们身边垂手可得的风景同样值得珍惜。每个人居住的房间,都不乏有几扇窗子,窗口的风景是一幅变幻不定的图画,春天小鸟的啼鸣,大地的新绿,夏天林木与花草的清明芬芳,秋天红、黄、绿杂揉的色彩,冬天飘雪的日子把人引入沉静与思索的幽雅。凡是一种东西,只要懂得欣赏它,享受它,与它交流沟通,它就属于你。窗口的风景,是每一个懂得欣赏它的人的私家花园,这是多么朴素而豪华的拥有!然而众多紧张而浮躁的现代人,对自己身边的环境总是多了一层心灵的困境——冷漠麻木,一味企盼那些遥不可及的风景,对身边的东西反而感到陌生。旅游是一种时尚,但必得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有闲、二是有钱、三是健康,三者兼备也不是件易事。事实上无论远近,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有一颗善于感悟的心,就可以寻觅到较多的生命价值和丰富的审美内涵享受。远方有多远?我们的身边也许就是别人的远方。
  生活细节中的美走近我们的时候,总是不声不响的,只有体验,才能欣赏。苏州城外的沧浪亭有副对联,很是耐人寻味:“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这个世界上真正值钱的大多是那些不相干的东西,“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那老翁真的是急于吃鱼吗?他所寻求的不是鱼,肯定是鱼之外的东西。人与人之间的较量有时也是这样,并非是他所拥有的金钱、权力、地位的较量,而是与此无关的人格、品行、道德的较量。若论建筑物品味高低的差异,最有价值的当属那扇窗口所含的风景。
  
  收藏生活中的美
  
  人世间的许多事情都需要用心来体会,生命的真谛也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把自己心灵的美意赋予这个世界,才会发现自己是生活在美的世界里,只是这个世界并不静止、单纯、完美,日中则昃,月盈则缺,美好的光景从来是稍纵即逝,对善于捕捉和收藏美的人而言,那他的人生之旅便比别人多了一些风景。
  记忆的底片中,总有许多美妙动人的场景,时而以电影中蒙太奇的方式在眼前出现。其中,不乏有初读先贤典籍时眼前浮现出的幻境,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春江潮水连海平,两岸明月共潮生……”这些生花妙笔所描绘的景象,让我想到自然界所有优美的传说和风光:婀娜的垂柳,云雀的高翔,倾诉的潺水,宁静的江畔,空灵的大漠。而忆念中储存更多的是我亲历过的生活,它们常常让我神驰心醉直至热泪盈眶。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在乡下当“知青”时,“谷雨”过后,辽南山区开始播种大田作物了,清晨天刚放亮,我就和生产队一溜“播种大军”上山播种。崎岖的山路上,七八头耕牛摇头摆尾四平八稳地走在前头,几个牛“把头”和十几个负责滤粪的青壮年走在中间,后面便是袅袅娜娜的捻种姑娘了。山区的清晨,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草香,微风轻拂,送来一阵阵“布谷”和一些叫不上名字的鸟儿的鸣唱,清脆入耳。播种的情景更是动人,身负犁杖的牛昂首前行,后面跟着四人小组:牛“把头”执鞭扶犁走在中央,捻种姑娘步步紧跟,滤粪的手持粪筐穿梭其间,拉耙合垄的人走在最后。七、八个播种小组,参差错落分布在层层梯田之上,周遭青山叠翠,雾霭蒙蒙,由下向上望去,犹如屏幕上一幅妙曼的舞美画面,在迷蒙的烟霭中驿动着。忽然,不知哪位捻种姑娘率先唱起了辽南戏:“马铃儿响来车轮儿转啊”,下面立刻有人奉和:“一路上丰收美景唱也唱不完呀……”甜美醇厚的曲调在山谷间余音缭绕。滤粪的小伙子一时听着了迷,眼见合垄的拉耙跟上来了,于是立马甩掉汗水淋淋的上衣,盛满一筐粪一溜小跑追了上去……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形,在看似芜杂普通的场景中,隐藏着极可爱又令人心颤的东西,它们是普通生活土壤中罕见的花朵,捕捉并收藏起它们,会带给人永久的惊喜、希望和力量。去年春夏之交,曾与文友去黄山采风,顺便游览了古徽州的风采。一天中午,在屯溪镇街边一家餐馆用午餐,经不起店家滔滔不绝夸耀徽菜的美味,我们点了红烧石鸡、臭鳜鱼,还有石耳绿笋、花菇和几道蔬菜,外加几瓶当地产的啤酒。正要举箸品味佳肴时,却听到身旁临窗座位上传来喁喁细语。抬眼望去,是一对年轻的夫妇和一个十几岁的小男孩也在用餐。奇怪的是三人围坐的桌面上,只有小男孩大口吃着一碗蛋炒饭,前面是一盘红烧青鱼,而那对夫妇只是每人一碗蛋花菜汤,吃着看来是从自家带来的烙饼。两人不顾孩子一再让“爸爸、妈妈快来吃鱼”的劝说,边咬着烙饼、喝着汤,边津津有味谈论着游历徽州的感受。听清楚的一句话是:“这次旅游,不单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回去再给孩子上写作课时也有了更多鲜活的素材了。”呵,原来是一对青年教师。这情景让我原本举起的筷子又收了回来,满桌子的特色佳肴也顿觉索然无味了。多么清纯崇高的心境啊!年轻夫妇带着孩子来徽州,绝非那种单纯的游山玩水,既饱眼福,又饱口福,他们在餐桌上显露出的清纯洁白之美,让我禁不住产生一种心灵的振颤,遂为自己与文友们连日来鸡鸭鱼肉的奢侈而自惭形秽。
  美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既通俗又深奥。说它通俗是因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自然界中的青山秀水,大街上迎面走来的淡雅美眉,任何人都会感到赏心悦目。但美又是深奥的,美并非像颜色能够看到,香气可以闻到,滋味自然会尝到那样简单,美需要去发现、去感悟。发现美,并能够在审美中享受愉悦,这是一个人认识世界、把握世界的心智能力。就像一个人喜欢收藏字画,如果他的兴奋点集中在作品真伪,它的市场价值、升值空间,而并非是在字画面前凝思冥想,进而在内心深处升腾出一种愉悦,那么他对字画的鉴赏并不是在审美,他在收藏过程中所产生的狂喜与囤积其他商品,伺机出手卖个高价并无二致。
  生活中有诸多美,自然之美、人性之美、行为之美、容貌身材之美……美有时是那么难得,犹如惊鸿一瞥,昙花一现,远不在人的刻意设计之中。这是一种发自本心的自然流露与散发,让有心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默契和无言的舒展。这是在其他事物中都无法获得的令人陶醉的舒展,几十年来,这样的生活之美深藏在我心灵中一个不可触及的角落,给我信心,给我力量,潜移默化地让我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去追求完美。
  
  责任编辑 盖艳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