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高
2011-12-31
鸭绿江 2011年12期
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获奖名单公布出来时,在二○一○年的深秋引起了人们不小的轰动。这时,一本刊物一种文学现象也进入人们关注的视野,那就是《小说选刊》及其引领的文学思潮。《小说选刊》的读者看到获奖名单,更是增加了对这本刊物的信任和喜爱,因为本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的五篇获奖作品,《小说选刊》全部在第一时间予以选载推介,命奖率达到百分之百。这本中国作家协会主办、创刊于一九八○年、由茅盾先生亲笔题写刊名的纯文学小说类选刊,已走过了三十年的风风雨雨,与中国当代小说共同成长,是新时期以来小说创作文学性与思想性的标竿,是一块名符其实的展示中国当代小说创作最高成就文学高地。
第五鲁迅文学奖给予获奖作家王十月的授奖辞这样写道:“作为一位从工人中走出来的作家,王十月对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企业中不同身份的人们的复杂境遇有着深切的体会和理解……”王十月的写作题材长期关注于农民工,写他们在城市里的生活,透视其充满忧郁乡愁的心灵世界。他的创作取材与成长与《小说选刊》有着密切的关系。时光倒退到二○○六年的一月,这一年第一期的《小说选刊》忽然变得让人“不认识”了:一个身上布满石灰污垢的粉刷工人,正大嚼馒头的他对着镜头绽开笑容,生活的艰辛和他脸上洋溢的快乐和满足,感染了所有的人。与此同时,由《小说选刊》喊出的“底层文学”震撼了文坛。杜卫东主编发出这样的呼唤:“爱与真诚才是小说之魂。”令人感动,回响久远。《小说选刊》作为“底层文学”的旗帜和先锋,首倡草根精神,是文学对新的社会现实的反映和关注,是深切悲悯情怀的体现,是人类基本良知和情感的记录……“一个馒头引发的传统”就这样被毫不动摇地保存了下来。五年多来,《小说选刊》坚持每期封面刊登一幅展示当代人生活瞬间的摄影作品,与刊物内文充满现实精神、人文情怀的小说作品一起,凝固成微小又壮观、真实而感人的“生存状态系列”。
《小说选刊》的人文情怀不止是在虚构形式的文学作品中。读者们最钟爱的栏目是“说话”,虽然只有两三页纸,几封信件对答,却令读者感到了零距离的温暖。这是一条连接选刊人与广大读者的“热线”和情感纽带,主编杜卫东本着尊重每一位读者的热忱态度,认真阅读每一封读者来信,不放过一条意见或建议。杜主编还是著名的“心太软”,读小说到动情之处常常落泪的他,面对读者更是“心软”。他坚持兑现“零风险订阅”的承诺,更不止一次地向生活艰难的读者赠刊,还资助了二十二名四川震区的孩子,向一千名在读文学博士及边防哨所赠刊,等等。
也许,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在文学刊物普遍下滑的大背景下,《小说选刊》五年来却成功实现百分之二十左右的高速增长;为什么《小说选刊》成为“农家书屋”热门配送刊物,并成为全国邮政发行畅销报刊中的唯一一本文学期刊。显而易见,《小说选刊》,这本记录着世间万象、生活五味的刊物,这片真诚美丽的小说高地,已日益成为现代人温暖的情感巢穴与心灵的故乡。(果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