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消香断有谁怜(外一篇)

2011-12-31王重旭

鸭绿江 2011年12期

   王重旭,辽宁凤城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高级记者。现供职本溪文联。 在《当代》《草原》《散文百家》《随笔》等杂志发表中篇小说和散文随笔多篇。出版的著作有《读书献疑》 《读史质疑》《中国历史的屈辱》《历史如此这般》《如斯悟语》等,及与他人合著的《中国历史的宿命》。
  
   我这次来绍兴鲁迅故居,是第二次了,和第一次相隔了近30年。
   和上次一样,绍兴还是阴雨绵绵。但和上次不一样的是,我不再关注鲁迅的百草园了,也不再去分辨鲁迅后园墙外的那两株树,为什么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了。
   我只是久久地站在鲁迅故居的门前,望着那高高的墙,聆听着从墙缝中慢慢地弥漫开来的那苍老而又微弱的声音:
   “我好比是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一点往上爬,爬得虽慢,总有一天会爬到墙顶的……”
   “我也是鲁迅遗物,你们也得保存保存我呀!”
   说这话的人,是朱安。
  
  1
  
   我喜欢瞻仰名人故居,总想探究一下为什么他们就成了名人。可惜去过的名人故居不多,没有找到他们成为名人的必然,却从这不多的名人故居中找到一个惊人的相似。
   在浙江奉化的溪口,蒋介石的故居丰镐园里,曾生活着这样一位女子,她叫毛福梅。
   毛福梅是蒋介石的结发妻子,和蒋介石结婚的时候,她19岁,蒋介石14岁,两人相差了整整5岁。这样的婚姻,在今天很难找到了,但是在蒋介石那个年代并不奇怪,女孩大于男孩,可以把这个家操持得更好。
   但是,蒋介石毕竟还算年幼,不知是贪玩还是没有把这个新娘放在心上,就是新婚之夜,蒋介石也没有来到新娘的身边。但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是必须要遵循的,作为孝子的蒋介石,对这一点,非常清楚。
   其实,这位叫毛福梅的新娘,长得还算不错,家境和蒋家也还门当户对。被冷落的新娘,并没有对丈夫产生丝毫的不满。没关系,既然已经成了夫妻,那就来日方长,何况丈夫年纪还小。在19岁的新娘眼里,14岁的丈夫毕竟还是一个孩子,只要他努力读书,只要他将来有出息,自己就有了依靠。
   不过,蒋介石的母亲王采玉却不希望儿子去读书,而希望他去做生意。因为做生意可以赚钱,有了钱,在溪口就可以盖大房子,有了大房子在溪口就有了地位,别人就不敢小瞧。但是妻子毛福梅支持蒋介石,还和他一起说服母亲,这让蒋介石很感动。于是,蒋介石离开家乡,去外地求学,有几次还带了妻子。
   5年后,19岁的蒋介石赴日留学,毛福梅便在家里一心一意伺候婆婆,操持家务。她和这个家融到了一起,婆婆离不开她,这个家离不开她。
   但是,留了洋的蒋介石,归国后游走于上海、广州等大都市,十里洋场,见多识广。而这时的中国,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新思想,新潮流,也不断地冲击着年轻人的思想。接着,蒋介石参加孙中山的同盟会,成为了革命者。随着他的社会地位的变化,他的婚姻也在发生着变化。
   蒋介石26岁的时候,娶了江苏吴县的姚怡诚为侧室,这在那个时代,这是一件正常的事情。34岁的时候,蒋介石与陈洁如同居,这是一个知识女性。两人恩恩爱爱一起生活了10年。44岁的时候,因为革命的需要,蒋介石同上海富豪宋嘉树的女儿宋美龄结婚,宋家的地位,不可能让自己的女儿给人作小,况且,蒋介石已经成为中国的领袖,国家需要蒋介石有一个体面的夫人。于是,蒋介石跟毛福梅解除了婚姻。
   此时的毛福梅还不算太老,她还不到50岁。毛福梅知道离婚意味着什么,但她什么也没说,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不过,解除婚姻之后,她也没有离开蒋家,她能到哪里去呢?她知道,蒋介石这一切,都是为了革命,都是为了中国,她做出点牺牲,也是一件光荣的事情。
   在毛福梅的心中,虽然她与蒋介石的婚姻解除了,但蒋介石依然是她的夫君,她依然勤勤恳恳主持丰镐房的一切事务。蒋介石回乡,她要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蒋介石回到南京,她也常让人把蒋介石喜欢吃的家乡菜,送给蒋介石。她独守空房,没有任何怨言,一直到被日本飞机炸死。死的时候才58岁。
   好在毛福梅还有一个儿子,这个儿子后来做了台湾的总统,他叫蒋经国。
  
  
  2
  
   在四川乐山沙湾镇,郭沫若的故居,有这样一位女子,她叫张琼华。
   张琼华是郭沫若明媒正娶的结发妻子,1912年,20岁的张琼华和18岁的郭沫若结婚了。 郭沫若不满意这桩婚事,但是,这是父母之命,郭沫若不能不从。然而,新婚之夜,新郎没有去揭新娘的盖头,一个人去了书房,拿本书,一直读到天亮。新娘默默地坐在床头上,她已经预感到了什么,但又不敢相信这会是真的,她的眼泪流了下来,一直流到天亮。
   她担心的一切终于发生了,仅仅过了五天,这位新郎便不辞而别。
   许多文章说郭沫若主要是对张琼华的相貌不满意,而且是三寸金莲。但是,我看过张琼华和郭沫若母亲的一张合影,应该说,张琼华虽不漂亮,但也还算端正。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这是那个时代女人的惟一选择。张琼华嫁给了郭沫若,就意味着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了这个人,剩下的,一切听天由命。
   然而她的命似乎并不太好。这位倔强的夫君和父母赌气,去了日本。期间几次给家中写信,要求解除这桩婚姻。但是,在父母看来,娶到家的媳妇,怎么能轻易赶走,况且,这位小心翼翼的儿媳,并没有什么过错。
   郭沫若干脆在日本娶妻生子,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他忘记了老家还有这么一个女人,那个真正属于他的女人,他的妻子。郭沫若是在日本读书的时候爱上了那个叫佐藤富子的女孩,两人结婚后,郭沫若还给她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安娜”。俩人一起生活了21年,生下了5个孩子。这一切,张琼华都知道了,可是,即便是知道了,她又能怎样呢?
   时光流逝,转眼到了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这时的中国,群情激愤,一片抗日之声。为了祖国,为了中华民族,郭沫若毅然舍下在日本的爱妻和孩子,回到中国,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抗日救国运动之中,很快成为文艺战线的领袖。可是,他依然没有想起自己的发妻,很快,他便认识了比他小24岁的青年演员余立群,两人迅速坠入爱河。
   此刻的郭沫若,不但没有记起老家的张琼华,就连刚刚分手的安娜和五个孩子也渐渐地淡忘了。因为他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想他们,因为他要扛起中国的文化运动的旗帜,因为他身边有一个让他爱不释手的余立群。
   1939年3月,郭沫若带着新婚不久的妻子余立群回到四川老家。整整26年,张琼华没有见过夫君一面,她独守空闺,如今,已经人到中年。张琼华有些激动,更有些紧张。整整26年,世界发生了多大的变化,丈夫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她自己也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呀。她不知道丈夫会怎样对她,她也不知道应该怎样对待丈夫。
   然而,郭沫若对她却视而不见,仿佛和她之间,从来就没有发生过什么。86岁的老父亲再也看不下去了,他不能不替儿媳说话了,他流着泪告诉儿子,就是这个儿媳,在郭沫若不在家的几十年中,操持家务,尽儿媳孝道,侍候病重老父,默默承受,无怨无悔。
   终于,郭沫若的良心被父亲触动了,他转过身,望着默默站在一边的结发妻子,深深地鞠了一躬。这一躬,让张琼华惊骇了,还能说什么呢?多少委屈和孤独,顿时烟消云散。
   郭沫若从此再也没有回过乐山。
  
   1980年,张琼华在孤寂中死去,享年90岁。
   张琼华在这个世界上,独自生活了将近70年。这70年的孤寂,这70年中的一个人的世界,我想象不出她是怎样走过来的。
  
  3
  
   在湖南宁乡的炭子冲,共和国主席刘少奇的故居里,有一位这样的女子,她叫刘周氏。
   我们不知道刘周氏叫什么名字,只是因为姓周,嫁给了刘家,所以就叫了刘周氏,这样叫,不会有错。
   刘周氏嫁给刘少奇那年是17岁。17岁的女孩如果在现在,还是个孩子,可是在那个年代,已经是大姑娘了。她憧憬着婚后的生活,想象着如何侍候公婆和丈夫,还要为他生儿育女。
   刘少奇兄妹6人,他最小。刘少奇的二哥曾参加过湖南新军,见过世面,接受过新思想,对刘少奇影响最大。五四运动爆发的时候,刘少奇正在长沙读书,受进步思想影响,刘少奇在长沙参加了学生运动。
   这事情让父母知道了,很为刘少奇担心,他们想办法要把刘少奇的心拴住。有什么办法呢,父母想了想,干脆给他成个家吧。成了家,人就变得稳当起来,就不会去搞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了。可是,怎样才能让儿子回来?他们知道,如果直接告诉他,让他回来结婚娶媳妇,儿子肯定会拒绝,不会回来的。于是,他们想出一个好办法,他们让人捎信,说母亲病重,让他无论如何,要尽快赶回来。
   刘少奇回来了,但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家里正张罗着,为他迎娶新娘呢。刘少奇坚决不同意,但是,他实在拗不过父母,无奈之下,和新娘举行了婚礼。
   新郎没有说通父母,便试图说服新娘。新婚之夜,这位青年学子把自己学到的新思想,一股脑地向这位一个大字不识的新娘灌输。他告诉新娘,说我们的婚姻,是父母包办的婚姻,包办的婚姻没有爱情,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会幸福的,如果我们屈服父母的意志,就会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我们应该追求自己的人生幸福,就要反对和抵制父母包办的婚姻,追求真正的爱情。
   这都是些什么呀,新娘一点都听不懂,她所知道的,就是媒妁之言,就是父母之命,就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就是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而且覆水难收。至于这样的婚姻是否幸福,那不是她所要想的,一切听天由命。
   刘少奇明确告诉刘周氏,说他有自己的事业,说他们今后不可能生活在一起,希望她能够找到一个更好的出路。刘少奇见说不通这位固执的新娘,便独自睡去了,刘周氏没有想到自己的新婚竟是这样一个结果,她潸然泪下。她理解不了丈夫的那番话,她只认定一个理,生是刘家的人,死是刘家的鬼。
   第二天,她的丈夫便离开了家,后到长沙,从此献身革命,成为职业革命家。
   刘周氏没有听从刘少奇的劝告,没有和刘少奇解除婚约,更没有离开刘家。她知道,丈夫去意已定,她无力回天。她只有一个要求,就是待刘少奇将来有了孩子,一定要送给她一个,让她来抚养,这样,她就不会被刘家所抛弃,这样,她也会老有所依。
   刘少奇答应了她的要求。1922年,24岁的刘少奇在长沙毛泽东的家里,认识了青年学生何葆珍,从现存的照片上看,20岁的何葆珍,清秀俊美,充满朝气。半年后两人结婚。具有新思想,追求自由恋爱的刘少奇,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幸福婚姻。一年后,他们的长子刘允斌出生,也许是兑现承诺,也许是革命斗争的需要,刘允斌被送回老家,由刘周氏抚养。
   刘周氏对这个孩子视如己出,她的孤寂的生活被这孩子的哭声变得充实起来。可是,仅仅过了6年,1930年,刘周氏因病离开了这个世界。
   也许是因为没有名字,渐渐地,刘周氏便被人们遗忘了。
  
  
  4
  
   在浙江绍兴的鲁迅故居,有这样一个女人,她叫朱安,1878年出生,如果活到今天,该是133岁了。
   朱安出生在一个家境殷实的大户人家,祖上还曾做过知县。所以,家道衰败的周家看中了这门亲事。而且朱安生性温顺,这让鲁迅的母亲好喜欢。可是,此时的鲁迅正在日本读书,母亲知道,留洋的学生都追求新思想,向往婚姻自主,自己给他定下的这门亲事,他会同意吗?
   母亲不想就这样错过自己看中的媳妇,她想出一个办法,她让人给鲁迅拍去电报,“母病速归”。她想,只要鲁迅回来,即便儿子对这门亲事不满意,但生米煮成熟饭,一切也就如她的意了。鲁迅是长子,父亲已不在人世,所以,为儿子张罗婚事便是母亲最大的愿望了。
   正在日本读书的鲁迅,接到母亲病重的电报,心急如焚,日夜兼程,匆匆从日本赶回绍兴。没想到,竟是虚惊一场,母亲本没病,不过是以病为借口,让儿子回来完婚。
   鲁迅爱他的母亲,父亲去世后,是母亲一个人含辛茹苦操持这个家,他没有理由让母亲伤心。他是长子,他要为兄弟们做出孝道的表率。鲁迅没有反抗母命,他乖乖地和朱安成了亲。但是,朱安很让他失望,因为朱安的相貌,因为朱安的小脚,鲁迅很无奈,但这是“母亲的礼物”,他无法拒绝。新婚之夜,鲁迅无论如何也无法强迫自己和这个女人一起上床,面对新娘,他没有丝毫的冲动,他不喜欢她。鲁迅叹了口气,转身离开了新房。可怜的朱安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做,她惴惴不安,不知所措。这一年,鲁迅26岁。
   几天后,鲁迅便回到了日本。临走,也没有向朱安说句什么。
   朱安终于明白了,她知道鲁迅对这桩婚姻很不满意。但是,她是他的妻子了,她要用自己的一生,照顾好婆婆,扶持好丈夫,等待他的回心转意。
   她等待着,鲁迅从日本回来了;她等待着,鲁迅把母亲和她接到了北京;她等待着,鲁迅成了著名的作家和教授;她等待着,等待着鲁迅对她说一句温存的话;她等待着,等待着有一天,她的丈夫会走进她的房间。
   可是,这一切,婆婆并不知情,她甚至责怪朱安,为什么这么多年了,却不给她生个孙子?朱安一肚子的委屈再也不能隐瞒了,她告诉婆婆:“大先生不和我在一起,怎么生?”母亲知道了原委,可是,她又能把儿子怎么样呢?
   在鲁迅把母亲和她接到北京的时候,她的丈夫已经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名人了。家中常有客人,客人叫她师母,这让她多少有些安慰,因为虽然自己和鲁迅的婚姻仅仅是一种形式,但至少在外人的眼里,她是鲁迅的夫人,他们认可了朱安的名分。
   后来,鲁迅的学生经常来到家里,这个死气沉沉的家,开始有了笑声。尽管朱安极力想从后台走到前台,哪怕是端茶送水。但是,此时的鲁迅,却不希望新潮的学生们感觉到这个小脚女人的存在。
   还有一个名字叫许广平的学生,后来就住在鲁迅的家里。虽然他们没有住到一起,但是,朱安发现他们之间的关系还是非常密切的。1926年,鲁迅携许广平离开北京,南下福建厦门。这一年鲁迅46岁。至此,朱安和鲁迅的婚姻整整过去了20年。
   4年后,鲁迅和许广平的儿子海婴出生,他们三口人欢欢喜喜地照了一张合家欢,寄给了母亲。母亲终于有了孙子,鲁迅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真爱,可是,朱安的生活依然如旧。
   1936年,鲁迅先于母亲去世了,终年56岁。鲁迅逝世前,曾留下过遗嘱,遗嘱上一共有七条。鲁迅说,这些“都是写给亲属的。”可是,无论我们怎样辨认,这7条中,竟没有一条是写给朱安的。看来他真的把朱安给忘记了,或者,朱安在他的心目中,压根没有半点位置,不值得也不需要哪怕给她留下一个字。
   其实,即便他们长期身处两地的时候,鲁迅的家信也只是写给母亲,从来在信中没有提到过朱安一个字。可是,每次大先生来信的时候,尽管她知道大先生不会写给自己一个字,但她却挂念着在外的鲁迅,因为他是自己的丈夫。鲁迅的文字够吝啬的了,他绝不给和自己无关的人写下一个字。
  
   当朱安对自己的婚姻和爱情都失去希望的时候,她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一个自己的孩子;当她有一个自己的孩子的愿望也破灭了的时候,她的惟一的愿望就是“希望死后葬到大先生之旁”。但是,朱安的这个愿望最后也没有能够实现。1947年6月29日凌晨,在为鲁迅空守闺房41年的朱安,静静地走完自己69个春秋。她葬在北京,葬在她的婆婆,鲁迅的母亲鲁瑞的墓旁。这已经是最好的结局了,因为鲁迅的母亲喜欢她,因为鲁迅母亲的生前就一直由她陪伴。
   朱安对自己的一生似乎没有什么怨言,甚至临终的时候还说:“大先生对我很好,我们从来没有吵过架”。
  
  5
  
   上世纪20年代,挪威的戏剧家易卜生在中国红极一时,他的《玩偶之家》在中国久演不衰,以致掀起一场激烈的争论。
   剧中的女主人公娜拉为追求真正的爱情,做一个独立的、自主的、自由的、真正的“人”而离家出走。出走的娜拉关掉大门时的那“砰的一响”,极大地震动了中国的知识青年,他们也要反抗那没有爱情的婚姻。
   然而,在那场争论中,鲁迅却发出了不同的声音。1923年12月26日,鲁迅以《娜拉走后怎样》为题,为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的女同学作了一次精彩的演讲。
   先生说:“然而娜拉既然醒了,是很不容易回到梦境的,因此只得走;可是走了以后,有时却也免不掉堕落或回来。否则,就得问:她除了觉醒的心以外,还带了什么去?倘只有一条像诸君一样的紫红的绒绳的围巾,那可是无论宽到二尺或三尺,也完全是不中用。她还须更富有,提包里有准备,直白地说,就是要有钱。 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
   这时的鲁迅43岁,和朱安结婚却各自独守空房整整17年。鲁迅没有赶走朱安,因为他知道朱安为什么不能走。
   然而,娜拉没有出走cY7HfV/kN4Qm3Eksn2kGbQ==,仅仅是因为钱吗?
   翻看《鲁迅全集》的时候,偶然翻出先生的《狂人日记》来,先生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我不知道先生在写完这句话的时候,是否想起那位在先生面前瑟瑟发抖,连头都不敢抬起的朱安,她是被谁所吃?
   哦,还有毛福梅、张琼华和刘周氏……
   曹雪芹是这个世界上最了解女人心思的人,也是最同情女人命运的人。他在《红楼梦》中借林黛玉的口,吟出了让人落泪的诗句:“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花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今天,当我再次读起这样的诗的时候,想到的怎么能仅仅是林黛玉呢?
  
  
  
  
  
   抗战时期的中国,有这样两个闻名世界的女人:
   一个叫川岛芳子,
   一个叫绿川英子。
  
  1
  
   川岛芳子是谁?
   川岛芳子是中国清朝皇室肃亲王善耆的女儿。
   这位善耆又是谁呢?
   善耆是清末重臣,中国历史上第一任民政尚书。1910年汪精卫因刺杀摄政王而被捕入狱,这位善耆王爷不但没有迫害与大清为敌的革命党人,反而钦佩有加,多次入狱与汪精卫畅谈,并免汪一死,后予释放,这在清朝历史上可谓破天荒。这位清室王爷,辛亥革命之后,积极参与清朝复辟活动,但均告失败,后死于旅顺。
   川岛芳子便是这位肃亲王第14个女儿,原名爱新觉罗·显■,汉名金壁辉。她3岁的时候被父亲过继给日本驻华外交官川岛浪速,改名川岛芳子。川岛芳子6岁的时候,随养父去了日本,入了日本国籍。据说走的时候,她大哭,不肯离开中国,不愿成为日本人。但是,由于川岛浪速的培养,和日本法西斯思潮的熏陶,川岛芳子虽外表窈窕妩媚,如出水芙蓉,骨子里却放浪不羁,疯狂粗野,甚至经常女扮男装,骑马跨枪,英姿飒爽。作为一名日本间谍,她参与了当时中国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
   1945年日本战败,川岛芳子本可以回到日本,但她拒绝离开,于1947年被国民政府以汉奸罪逮捕。国民政府对她起诉的罪行主要是:“金壁辉,即川岛芳子,亡清肃亲王之女,成长于日本;九一八事变后返国,往来于平、津及敌国、满洲之间,从事间谍活动;曾任伪满皇宫女长官及伪满留日学生会总裁,溥仪游东京时负责接待;组织伪安国军;七七事变后,向敌建议利用汪精卫组织伪南京政府,反抗祖国,延长战祸;在日本用文字和广播,发表我军政内情;图谋复兴满族,统一中国,唆使伪帝溥仪迁都北平等。”
   但是,如何对川岛芳子进行判决却是一道难题,这难题就是如何确认她的国籍。如果认定她是中国人,那么将以叛国罪判处死刑;如果确认她是日本人,那么她的罪行则在减免之列,因为她没有直接杀害平民。据有关法律专家说:“以日本战犯审判的案例来看、除少数一级的司令官以及在交战中直接杀害平民的下级军官被判刑之外,其它的日本军人和侨民基本上都放回去了,即使那些作恶多端的宪兵队后来受到惩罚的也很有限。”
   但是,川岛芳子还是被认定为中国人,理由是,“被告虽有中国和日本双重国籍,但其生身父亲为肃亲王,无疑是中国人,应以汉奸罪论处。”1948年3月25日,川岛芳子被执行死刑,终年42岁。
   临死前,川岛芳子留下一封长信,她写道:“我真的成了小丑,天才的小丑。报纸说,有人建议卖门票,把我当作玩物供人观赏,将收入用来救济贫民。监牢是人生的筛子,筛选出来的人就是伟大的人。像我这样被世人误解的人是很少的。人在临死之前,会变得非常了不起……再过5天就是新年了,我真想吃年糕、年糕菜汤和年糕小豆汤。我不愿意同人埋在一起,可以和猴子埋在一起,猴子是正直的动物,狗也是正直的动物。公审那天,法官问我为什么回到北平,我说因为我养的猴子得了痢疾病,大家哄堂大笑。这个庸俗的世界,没有人能理解我珍爱如命的就是猴子。那些要死而没有死成的人,应该成为世上的伟人、圣人,并由他们来进行统治,所以,人们应该常常经历一下内心的死亡线……”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但是,作为叛国罪即将被判处死刑的川岛芳子,对自己的罪行却没有半点的悔悟。
   她真的这么坚强吗?
  
  
  
  2
  
   绿川英子是谁?
   绿川英子是一个真正的日本人,原名长谷川照子,1912年3月7日出生于日本。和川岛芳子不同,她的父亲,她的母亲,都是真正的日本人。
   绿川英子在抗战时期的中国非常有名,可是我知道她的名字却很晚。2010年我陪一位作家到本溪市平山区桥头镇采访,偶然路过一农家,在这农家的后院,有一处摇摇欲坠的老屋,区文化局的同志说,这是刘仁的故居,他的妻子就是绿川英子。
   刘仁是谁呢?刘仁原名刘维藩,他就出生在本溪桥头的这幢老屋里。1928年,刘仁考入东北大学预科,两年后转入东北大学政治系。1933年,刘仁到日本留学,留学期间,与绿川英子相恋,结为伉俪。
   1937年,绿川英子随刘仁来到中国,作为一个日本人,绿川英子立刻加入到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中去。“8.13”事变后,日本攻占上海,绿川英子和刘仁一起来到武汉,受到郭沫若的热情接待,并推荐她到第三厅国际宣传处,从事对日广播。有人这样描述:“她以绿川英子的名字参加了对日本的日语广播,她站在中国抗战的麦克风前,用流畅的语言,来揭发日军侵略罪恶和战争暴行,为争取普通士兵反战起到了重要作用。”
   武汉失守后,绿川英子来到重庆,在抗敌文化工作委员会工作,和刘仁一起担任了“对敌宣传与敌情研究组”的成员,继续从事宣传与敌情研究工作。因为绿川英子对世界语有研究,所以她还为世界语刊物撰写了大量政论文章以及散文、诗歌等。
  
   一个日本人,来到中国,和中国人站到了一起,去反对这场侵略战争,在日本人看起来,这无异于出卖祖国,所以,日本国内的舆论界攻击她是“娇声卖国贼”。她的父亲甚至还收到了军国主义分子的恐吓信,受到极大的压力。
   但是,绿川英子在中国却赢得了巨大的赞誉:
   周恩来赞扬绿川英子是“日本人民的忠实儿女,是真正的爱国者。”
   郭沫若写诗赞绿川英子:
  
   茫茫四野弥■暗,
   历历群星丽九天。
   映雪终嫌光太远,
   照书还喜一灯妍。
  
   抗战胜利后,绿川英子和刘仁一起,随革命队伍来到佳木斯。这时,绿川英子已经怀孕,为了不影响革命工作,他们决定坠胎。但手术时绿川英子不幸感染,于1947年去世。她的丈夫刘仁悲痛万分,3个月后便也离开人世。
   中国人民爱戴这位为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作出巨大贡献的日本朋友,经中央批准,绿川英子被追授为国际主义战士,佳木斯市人民政府还为他们夫妇修建了合冢墓。
   1973年,在日本举办的第60届世界语大会上,中国代表团团长叶籁士在大会上高度评价了绿川英子,他说:“为日本和中国真正的和平共存而作出贡献的人,以历史上曾有记载的为限,为数是不少的。但到近代,在不幸的日中关系中,献身两国亲善事业的就少了。何况,反抗祖国日本,为日中人民真正友好而进行活动,甚至把自己的骨头都埋在中国的日本女性,除了绿川英子外,再没有别人了。对于这样一位同中国人民并肩战斗整整十年之久,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为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献出自己青春的人,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生前,绿川英子在《新华日报》上曾发表过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中,绿川英子说:“我爱日本,因为那里是我的祖国,在那儿生活着我的父母、兄弟姐妹和亲戚朋友,对他们我有着无限亲切的怀念,我爱中国,因为她是我新的家乡,在我的周围有着许多善良和勤劳的同志。……”
  
  3
  
   每一个人都热爱自己的祖国,但爱的方式各不相同。每一个人都会面临祖国与正义的选择,而每一个人的选择都会有所不同。
   从川岛芳子和绿川英子身上,我想到了许多问题。
   一个人,究竟应该为国而效忠还是应该为正义而献身呢?
   作为川岛芳子,她肯定是在为国效忠了。但是她的国,却不是共和之后的国,而是大清帝国。她忠于那个血脉相连却已经灭亡了的帝王,她想通过自己的力量,让这个僵尸复活起来。如果仅仅如此,那她还算不得汉奸。但是,她知道自己的力量不行,她知道大清的遗老们力量不行,于是便借助了日本的力量,甚至不惜在国难当头时,和日本侵略者联起手来,忘记了自己是中国人。
   作为绿川英子,她选择的肯定是正义,尽管她一再表白她爱自己的祖国,尽管她时刻思念远在大海那边的父亲和母亲。但是,当她的祖国被法西斯和军国主义所改变的时候,她便坚定地和被侵略的国家站在了一起,成为了一名国际主义战士。但是,她的这个国际主义却是冒了极大的风险,因为当一个人爱正义的时候,常常会作出背叛祖国的事情。而无论你如何爱这个祖国,无论你的祖国在做什么,只要你背叛了他,你就是叛徒。
   在祖国和正义面前,人们倡导的首先是爱祖国,而不是爱正义,因为在祖国利益面前,正义永远都是微不足道。况且,作为一个普通百姓,你无法判定何为正义,何为非正义。所以,你别无选择,惟一的,就是爱你的祖国。
   有网友对川岛芳子评价说:“对中国人民而言,她是助纣为虐的叛徒;对反动的满洲贵族而言,她是爱新觉罗·显舒,是复兴祖业的英雄;对日本而言,她是陆军少佐金壁辉,是实现‘大东亚共荣’理想的功臣;对国民政府而言,她是一名犯有汉奸罪的罪犯;对她自已而言,她是一个未能完全实现人生价值的人。”
   有网友对绿川英子评价说:“即使她做了有助于中国的事情,还是鄙视。是中国人就对中国效忠,是日本人就为日本效力,鄙视一切叛徒,无论什么冠冕堂皇的理由,没有双重标准。对任何叛国者的赞扬,都是对爱国精神的潜在威胁。如果中国和日本开战,一个中国人为日本人宣传,用中国话广播来瓦解军情,我们会怎么看待她?”
   网友对川岛芳子的评价似乎比较中肯,对绿川英子的评价,似乎很有道理,但我却不愿接受。
   我不知道现在的日本人对这两个人是如何评价的。但无论如何,在我的眼里,川岛芳子和绿川英子都是两个英雄的女人,她们所做的一切都惊天地,泣鬼神。尽管她们对自己所走的路,无怨无悔,但是,从我们的角度看过去,却是一个流芳百世,一个遗臭万年。
   其实,一个人在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的时候,还是挺难的,特别是在历史的紧要关头。一个人有坚定的信念,并为之奋斗是可敬佩的事,同时也是一个挺可怕的事,流芳百世和遗臭万年并非处处泾渭分明,有时就是一念之差,一步之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