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的完美
2011-12-31马季
鸭绿江 2011年12期
我们这个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文学,或者說,什么样的文学才是这个时代应该发出的声音?有人說文学要关怀民生,要有社会责任感;有人說文学要揭示心灵奥秘,实现精神突围;也有人說,文学必须亲近读者、感染读者、调动读者……不难发现,诸多观点中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以人为本”,通过创作主体的生命能量折射时代精神。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文学,某种程度上是人之变化的总和。这个变化主要指人与时代的对应关系。因为所有个体的变化、发展,都是其与时代交汇的必然结果。
回望新时期中国文学三十多年发展历程,从“蒙胧诗”、“伤痕文学”,到“先锋文学”、“私人化写作”,再到向现实主义回归的“新写实主义”和“底层文学”,一路走来,每个阶段都因“人的行为与诉求”,凸显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文化标识。新世纪以来迅猛发展的“网络文学”,不仅释放出中国社会整体向前发展的巨大能量,也使面临发展困境的中国当代文学获得了新的成长空间。可以說,文学时空的变换始终与人的精神变化息息相关。
今天,面对阅读多样化、碎片化和娱乐化,作家何为?面对急速扩容的文学现场,如火如荼的文化创意产业,文学期刊何为?更有甚者,面对经济社会转型,审美趣味转变,文学何为?而对于全球化语境下中国文学呈现的立场与姿态,也是众說纷纭,喜忧参半。具体說来,不管过去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生活在今天的作家,都必然经历着或大或小的转型,需要重新认识社会,重新发现自我,重新确立标准。
然而,缺陷是难以避免的,没有人敢于說自己胸有成竹,有限的完美或许是一种策略。事实上,作为信息时代重要特征的网络传播方式和消费性艺术,已经成为现代人文化生活的重要方式。在科技与市场的互动关系中不断注入的高新技术含量,导致了新兴文学具有不确定因素,形式上会越来越新颖,内容方面则更具备开放性。同时,高新技术的发展及对经济、文化的巨大影响,危及到传统文学经典的生存。但是,人们对经典文学的追求将以新的形式表现出来,适应文化变迁需要的新的经典确认原则正在慢慢形成,信息技术的内容革命则将为文学提供崭新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而要求一种新兴的文学必须按照指定的轨道去发展,这本身并不符合文学发展规律,如果只是为了便于理论总结而做如此要求,这个理论本身就是有问题的,說僵化或许过分,但說偷懒也似乎也过于轻松。理论创新,同样是新文学经典产生的重要文化背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