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孩子爱上阅读之我见
2011-12-31荆丽娜
新课程·上旬 2011年9期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已逐渐被广大教师家长所认识,阅读能给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有助于他们开阔视野、丰富语言知识、扩大词汇量、了解社会及文化等。教师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和技巧。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很多老师都想尽办法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空间。我认为要想让孩子爱上阅读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教师范读,引起共鸣
教师在朗读教学中要引领学生走进课文,体验文中所表达的情感,走进人物,与文中人物产生共鸣,要在课堂上做好朗读示范,它可以是抽象的无声的语言符号变成动听的有声信息,教师感情充沛、表情自然、轻重缓急适度的范读,可以准确传达出对课文的情感,特别是对话多的课文,读的时候要像演员那样,教师自己先进入角色,像电视中“月亮姐姐讲故事”那样,把课文有声有色地朗读给学生听。学生可以放下课本直接听老师范读,闻其声,视其人,自然亲其情。儿童的模仿能力极强,他们的思想感情随着老师的语调、语气、语态的变化而变化,从而进入课文的意境之中,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二、注重朗读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指导有感情地读,读出音韵,读出意境,读出情味。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朗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1.阅读选材难易应适当,范围应广泛。在内容上,所选材料要尽量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如文化教育、风土人情、传说、时事、人物及科普等。这样做的目的是尽可能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习惯的养成会给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最初可在课堂上安排固定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指定的材料,并对难句、难文进行适当讲解。随后可以给学生布置长期的课外阅读任务,教师定时抽查,并不时地安排课堂时间与学生分享精彩段落,以此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能持之以恒。
三、注重由读到写
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结合写的训练会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提高智慧,在丰富和发展语言的同时,提升精神生活。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些文章由于作者构思立意、运笔行文的需要,往往省略了一些内容,形成语言文字的空白。教学时,在这些地方引导学生瞻前顾后,补充情节或空项,则能促进阅读,增强语言训练的力度。如《黄山奇石》一文,课文根据黄山岩石名形相似的“奇”,通过“猴子观海”“仙人指路”“仙桃石”“金鸡叫天都”等石的具体描写,突出“很有趣”、其他奇石。如“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一笔带过,形成空白。我们可引导学生紧扣“奇形怪状”,抓住岩石的名字,发挥想象,分别说说这三块略写的岩石的样子。模仿前文描写的句式手法,把这三块岩石具体写下来。然后要求学生改写课文,把这三块岩石作为详写的内容,把原文中详写的四组岩石作为略写,开头结尾不变,进行更高层次的训练。
小学阶段,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尤为重要。让孩子在学习中逐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爱上阅读。
(作者单位 河北省鹿泉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