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堂上的有效性教学
2011-12-31郑建阁
新课程·上旬 2011年9期
当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新课标”)指出:“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这段话为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和提高思想品德课堂的有效性指明了方向。新课程背景下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应该是:
一、落实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有效的思想品德教学,就是经过教学,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获得进步与发展,使思想品德素养得到提升,并亲历学习过程和掌握学习方法。
知识目标是课堂教学的起点,也是其他教学目标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搞清知识目标是首要的任务。知识目标的确立依据包括:新课标的要求、教材、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等。知识目标的落实包括:通过言语描绘、生活展现、图画再现、音乐渲染、表演体会等激活学生的思维。同时强化自主探究,寻求问题解决途径,实现知识内化。
能力目标是建立在知识目标基础上,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能力目标的确立包括: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教材知识载体和学生实际,确立适合学生的能力目标。能力目标的落实包括: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变“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为“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让学生在过程中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生活世界的一部分。在教学中,老师要善于提炼问题给学生,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形成问题,把学习过程变为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重视课堂协作学习,在举一反三的训练中提高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确立包括: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确定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思想品德和思想品德素质的具体教育要求,挖掘教材内蕴涵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包括:通过教师的示范活动来言传身教,激发学生的情感;通过英雄、模范、先进人物的榜样作用,引导学生正确地领悟情感;创设情境,加强情感沟通,让学生在情景中体验、感受,产生共鸣。
二、关注全体学生
在实施新课程中,教师应特别关注全体学生。这就意味着以往被忽视的学生群体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注。每节课堂上,都会有一些非常积极的,还会有一些非常被动,或者根本不参与的学生。要特别关注那些没有参与的学生在干什么。他们是在认真的倾听、思考,还是神游在外,或者在很被动地接受。教师的任务是帮助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并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如何让更多的学生卷入到活跃的学习活动中来。
尽管在新课程理念上,教师都能够接受,但真正落实到课堂,甚至很多具体的细节问题上,仍然难以脱去“单方面教”的痕迹。学生的需要还没有真正地被注意和重视。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应多想想,学生都在干什么,他们到底需要什么,我该怎么教,从而把更多地把关注点放在学生身上。
三、组织探究活动
在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时,教师一是要设疑。提出能引导学生对某些现象进行纵深思考的问题。二是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做好促进者的角色。要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变换角度、思路、方向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可以提出让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也可以适当提示学生注意某些信息或问题,同时可以向学生提出一些反思性的问题。
讨论探索法是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常用的教学法。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很多是可通过讨论探索的形式来获得的,而讨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师生讨论或生生讨论,只要是教学需要的都可以进行讨论,课堂中通过讨论达到学习的目的。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联系社会热点分析问题是它的生命力所在。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对社会热点要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也可对一些重要学习内容或一些易混淆、易发生错误的理论、观点、认识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使其在讨论中寻求到正确答案或结论。
四、发展合作学习
小组是教学生态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