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提高学生对历史课堂的兴趣

2011-12-31惠朋阁

新课程·上旬 2011年9期

  初中历史教师要更新观念,不断地采用新的课堂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使素质教育真正渗透到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学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工作,必须不断改进历史课堂教学方法。
  为适应21世纪社会和高校对创造性人才的需求,配合中学素质教育的推行和新一轮高考改革的启动,必须坚持历史学科主体知识与历史学科能力相结合的考查方向,稳中求变,变中求新,体现注重史实、突出综合能力、强调创新意识、加强学科联系和强化文字功能等特点。社会的变化,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更高的自学能力,不断更新知识,只有及时获取新知识、新信息、新技术,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当务之急。
  作为新时期的教育者,我们首先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发展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要从基础做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兴趣,自然对于知识的掌握会得心应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除了要实施探究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的教学方法之外,更重要的是趣味教学法的应用。有的教师课前未吃透教材、不了解学生,上课时往往产生课堂吃不饱和吃不了的两种倾向,前者多见于注重知识传授的老师,课文讲完,练习处理后学生无事可做。很多课堂在30分钟内完成,学生在富余时间里,无所适从。与此相反,后者由于担心完不成教学目标,对教材不作轻重处理,更不作取舍处理,甚至连同书上设计的所有问题,都要个个解析。同时,为“尊重”学生,针对学生的并非“论从史出”的漫谈,也不作引导调控。结果,教学的基本任务往往还未完成就要下课了。所以,教师备课时要吃透教材,了解学生,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做到时间科学分解,问题科学选择,客观地把握学情和教情。切忌平均使用,环节不全,造成课堂饥饱不匀现象的产生。
  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教育学也认为:兴趣是学习动机重要的心理因素,它大大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如利用历史教材故事情景多、图文并茂的特点,在教学中运用生动、形象、幽默的语言,使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鲜活起来,给学生描绘出一幅幅活生生的历史画卷;精心设计引人入胜的导语和耐人寻味的结束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开展直观性教学,再现历史场景;适当进行课堂讨论,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求,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组织历史知识竞赛或进行课堂演讲,活跃课堂气氛;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启迪学生思维,提高自身素质等。
  从传统上来看,我们在历史教学中习惯于“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以接受为主的教学方法。这样的历史教学,除了应付考试,没有任何用处,很难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是人类的精神故乡,是人类生命力的水源头”。加上课堂上讲究“师道尊严”和“上下尊卑”,学生的个性被压抑、泯灭,潜能得不到开发,历史的魅力也就荡然无存了。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要让学生获得探索知识的主动权,就要告诉学生用什么方法,以什么样的思路解决这些问题。通过交底,使学生胸有全局,主动和老师密切配合,以求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 河南省濮阳市华龙区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