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背诵方法
2011-12-31王淑娥
新课程·上旬 2011年9期
背诵是语文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背诵的内容往往是文章的精华:有的语言朴实,却意蕴深刻;有的辞藻华丽,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的描写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细致入微。虽然语文教材中也有一定数量的课文要求背诵,但我们总感觉背诵的篇目还是太少了,而背诵的篇目太少,势必影响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课文读不通,背不出,在脑海里印象不深,尽管老师对课文分析得再好、再透彻,对学生来说还是犹如秋风过耳,书本一合,什么都记不住了。我非常赞同于凡先生有关背诵的一段精辟论述:背诵,非常重要,这种方法看似笨拙,实则巧妙。它可使作品中的形象、意境、风格、章法、节奏等都铭刻在自己的脑海里,一辈子也磨灭不掉,由于他们非常熟悉,所以就懂得非常深刻,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且还能够提高语文课教学的质量。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背诵呢?
1.对于篇幅短小的诗歌、散文,教师应指导学生把握朗读节奏、重音、语气和语调,先让学生读好每一句话,做到声音响亮,发音正确,不添字,不少字,不断句,不唱读,不重复,按词连续读下来。要让学生读好一篇课文,做到连段成篇,要有一定的语速、语调和语气。对表示欢快、激动、高兴的词句要读得稍快些;对表示赞美、喜爱的句子要读得响亮些;对表示伤感、凄凉、哀怨的句子要读得低沉些、慢些,整篇课文要读得有快有慢,富于变化。
2.在背诵中,要抓住课文中可作为线索的关键词语或句子,由此作为记忆的“点”,再由“点”到“线”,由“线”辅“面”,展开背诵。
3.理解是背诵的前提和关键。理解不仅是对字、词、句、段、篇的分析和理解,而且也是对文章情感脉络的感悟。教学中可要求学生,一边想象一边背诵,一边思考一边背诵,只有这样才可能提高学生背诵的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单一的学习形式容易抑制大脑的兴奋中枢,从而降低学习效率。可以先让学生推敲字词,领悟本文的含义,在教学中提出一些可以进行比较的问题,让学生加以分析、比较往往可以获得一些新的发现。这样做能够锻炼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来加深对本文的认识;也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画出本文的意境,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引导学生大胆展开想象,并在充分想象的基础上画出文章的意境。
常言道:“一口不能吃个饼,一锹不能挖口井”。要背诵一篇课文,如果从头至尾一遍遍地背下去,就不容易记住。如果学生不能及时地背诵完整,也不要批评,即使能背上一小段也要加以肯定和鼓励。会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使他们从成功中体验喜悦,从而增强自信心和进取心。教师要不断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更多地品尝到成功的喜悦,第一次成功的体验又可推动第二次成功,多次成功会使学生信心倍增,逐步体会到背诵的乐趣。同时,也为语文教学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当然,指导学生背诵的方法还有很多,以上这些方法虽然只是一家之言,但实践证明其效果均不错。我坚信,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背诵”这朵课堂教学艺术的奇葩一定会绽放得更加灿烂。
(作者单位 河南省濮阳市油田第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