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音乐教学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
2011-12-31许晓波
新课程·上旬 2011年9期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实施,把学生心理发展、心理健康的教育关注与课堂教学进行互相整合、互相渗透已成为当前学校教育的重要方向,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笔者从音乐教学的实际出发,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和功能,探讨了音乐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并初步提出了一系列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近几年来,国内有关青少年学生心理卫生方面的许多调查都表明,在中小学生中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由于社会环境恶化、家庭环境缺少温暖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现在学生普遍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人文教育,导致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自身约束力不够,工作重点不可否认地向提高教学成绩上倾斜,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长期被搁置一旁、无人过问,心理健康教育被边缘化,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二、音乐教学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音乐是一种音响的艺术,也是一种情感艺术,它的表现力来自悦耳动听的音响及精致美妙的音乐形式。通过对优秀音乐作品的欣赏,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音乐审美能力,使学生对音乐能有深层次的感受和理解,这种感染力可以诱发人们心中一股潜在的巨大力量,获得艺术审美的愉悦体验,让人感到自信、快慰、乐观、聪慧,这是因为情感是构成人格稳定的独特的心理因素。健康优美的音乐以美感人、以情动人,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并在愉悦的心情中受到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另外,通过音乐欣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入并沉浸于音乐的状态中,在音乐欣赏美的过程中,让学生在自己喜爱的音乐作品中将自己的内心体验投射到听觉活动中,自由地表现自我,在表现和创造中提高自我认识和评价的能力,使受教育者的智力、情感得到均衡的发展,丰富了个性。
三、音乐教学对提高心理健康的具体教学策略
1.激趣——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第一导师。”就教育现状而言,音乐教育由于没有升学考试的外力推动,兴趣就成了学生学习音乐的主要动力。因此教师应针对不同心理的学生认真观察,掌握学生心理动态,分析心理原因,了解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使其产生良好的心理定势。在教学中,教师可多采用生动活泼、快乐有趣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时时保持一种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优化课堂心理气氛。
2.善导——把握和引导学生的心理取向
众所周知,现代家庭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有些家长对子女娇宠姑息,百依百顺,这种过分溺爱使有些青少年从小便生活在任性、散漫、无拘无束、唯我独尊的环境里。当遇到挫折或不能满足需要时,便会产生一些异常情绪。若青少年长期处在这样的情绪中,久而久之便会形成心理障碍。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以合理的引导。除了技术上的指导外,还要进行思想上的引导,使他们正确地面对所遇到的困难,并通过适当的方法鼓励他们克服困难。
3.互动——构建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
(1)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只有建立在融洽的师生关系基础上,才能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取得良好的积极效应。教师应懂得尊重学生,懂得怎样爱学生,懂得怎样与学生沟通,懂得理解、善待、宽容学生。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协作,创造具有真诚、接受、理解的师生人际,让学生在健康的氛围中受到熏陶和教育。
(2)生生关系
在音乐教学中,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也是不可忽视的。现代家庭中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因而从小养成了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的品德缺陷,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组织各种音乐活动,如合唱、舞蹈、乐器合奏等形式,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愉快的人际交往环境,让他们在相互的感情交流中互相支持、理解和同情,让他们逐渐地在集体活动中学习和提高人际能力、语言能力、正确的行为、行为的自我克制能力以及与他人的合作能力,并提高自信心和自我评价。
4.立身——提升教师的自身行为修养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之;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一言一行在学生心目中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就要求音乐教师不仅要用高超的教学艺术去培养学生的智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要以高尚的师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去感染和熏陶学生,而这些都来源与教师的心理健康。所以,音乐教师在课余时间应加强教育学、心理学及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学会理解和认可不同的意见和分歧,并适时提供一种调解和宽容的心理环境,这样才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同时,在音乐教学中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手段很多,课堂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也绝非一日之功,要游刃有余地两者兼顾亦非易事,它仍是一条“路漫漫其修远兮”的艰难道路,但我们相信,只要不断地“吾将上下而求索”,那么,这条路定会越走越宽,越走越明。
(作者单位 江苏省溧阳市文化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