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
2011-12-31董爱丽
新课程·上旬 2011年9期
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词典来学习是不够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这样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理解,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
语言感受力最主要是依靠阅读来培养,并在长期的阅读训练中不断得到积累。语感培养具体可从以下两个主要方面着手。
一、培养学生对字词的感受力
语言是一种表情达意的符号体系,因此,阅读者需要具备系列的专门知识和技能。
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字词,对文字的社会功能、汉字的字形、词汇的构成、短语的组合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语言感受力这些还远远不够,所以培养语感首先要从字词积累着手。
中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力,他们积累词语并不仅仅依靠字典、词典,而是在大量的阅读中得到的。这是由语言符号中的“共同性”和“个体性”决定的。从语言的理解角度来说,根据一定的语法规则来理解所得的意义往往是明确的、具体的,这就是“共同性”。但说话者、写作者却千方百计地挣脱语言系统的规则,以便把自己想要传达的特殊意义、内涵意义表达出来,而这往往是流动的、可变的,具有个人倾向性,我们将其称之为“个性化”,这种“个性化”往往又是作家在传情达意时的有意为之。
语文教师只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一定数量的词语积累作为语感训练的基础,通过大量的阅读训练,就可以使学生的语汇积累如滚雪球般增多。在课外阅读中,中学生面对丰富多彩的新词语,第一、第二次接触时可能不懂,但到十几次甚至几十次接触时,这个词就比较熟悉了。由于反复接触的这个词不是孤立的,而是连同整个句子一起出现,学生就记住了十几句乃至几十句具有这个词的句子,掌握了该词的使用规则,这时,对这个词的意义从不懂至开始有些懂,最后到完全懂了,学生对这个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变化规律也可以掌握了。如此日积月累,还不易遗忘。
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良好的语感能力极富个性,而个性往往又孕育着创造性,没有个性也就无法谈及创造性。人们常说:一百个读者的脑中就有一百个不同的林妹妹形象,一千个学生的脑中也有一千个不同的阿Q和孔乙己形象。这就是说个性和创造性本身就是一对孪生姐妹。语言作为人的“思想的生命表现的要素”,首先应该是人的个性的集中体现。语感能力培养要着力于个性发展,其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教学中就不应过分强调学生的思维方式、思想观点与教师的完全吻合,对于学生的独特思维方式和新奇独到的见解要善于发现、肯定和引导,否则,会于有意无意之间扼杀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基础教育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习得语言的实际能力(实质上是关于语言的感性认识),而不在于使之掌握理性化的关于语言的理论知识,或者说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学习应当以感性为主。而感性又总是直接与实践联系着。因此,只有通过长期有效的训练,在人的意识与行为之间建立起条件反射性的关系模式,即通过语文教学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一种语感直觉、语言习惯,才能使学生将有意识的语言知识、规则等变成无意识的感觉。
(作者单位 河北省鹿泉市铜冶镇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