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语文是一种美的享受
2011-12-31张莹洁
新课程·上旬 2011年9期
我是一名农村的小学语文教师,在这几年的语文教学中,我发现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正是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不能授予学生受益终生的语文素养,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和意义,只能让学生生厌。
一、语文教学效益差
教师上课生怕学生听不明白,大部分时间在讲,学生几乎没有读的时间,整节课下来老师讲得累,学生听得累。而且一篇课文放在学生面前,老师不做个别提示引导,学生不会读,甚至读错;一篇作文,教师不做审题指导,学生就不敢动笔写。另外,很多语文老师上语文课都按一定的程序操作,比如,很多语文课概括文章的中心都是按同一个模式概括:“通过……表现了(歌颂了、揭露了等等)……”即使偶有变化,也是在稳中求一点变化,没有本质的区别。不能授予学生受益终生的语文素养,不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和意义,只能让学生生厌。
二、作文教学成效差
学校实行语文“习、读、说、写”“211”模式教学法,通过课堂教学实验,学生感到语文课变化很大,我自身也觉得语文课效果明显提高了许多,我是这样去做的:
1.改变过去以教为中心,先教后学的教学方式,教师不再唱独角戏,而是试着与学生交流、沟通、合作、互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师生之间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认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以求得新的发现,实现教学相长。
比如,教学小学一年级语文第二单元“口语交际”《找春天》。为了让学生更加了解、认识、热爱大自然,学生在室内完成一节复习课后,我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到学校附近“寻找春天”。在找的过程中学生非常认真仔细,我借此机会有意识地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并让他们在观察中由各组说出“找到的春天”。然后进行扩展:画一幅关于春天的画。这时,课堂学习气氛高涨了:老师,我画的内容是在清清的小河边,柳树发芽了,小草也绿了;我画的是桃花开了,小鸟在蓝蓝的天空中飞来飞去;我画我们的校园,同学们背着书包进学校,花坛里的花都开了……这堂口语交际课,使学生感受到课堂教学的丰富多彩。
2.课程要求学习方式由单一性转向多样性,提倡学生在读中学、在玩中学、在游戏中学、在合作中学,让身体更多的器官参与学习,从而获得学习的乐趣与全面发展。
《识字四》教学时,老师指着黑板上美丽的贴图(图上有茂密的树林,鲜艳的花丛,碧绿的田野,几个孩子有的手拿放大镜在地上蹲着,有的拿着蝴蝶网兜在田野里跑着……)对大家说:“让我们也跟这些小朋友一起到树林里转一转,到田野里跑一跑,好吗?”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过来。老师指着贴图(蝴蝶躲在花丛里,螳螂站立在树叶上,蚂蚁暗藏在落叶上……)对大家说:“请小朋友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学生们瞪大了眼睛,仔细看着。一会儿,有的学生像发现了新大陆,激动不已:“我看到了一只美丽的蝴蝶停在花朵上。”“那片树叶上躲着一只螳螂。”“蟋蟀在落叶上做游戏。”“一只知了在树上唱歌。”老师顺势抓住契机,表扬学生:“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发现了这么多昆虫,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词语。”随即把“螳螂、天牛、蝴蝶”等词语贴到了相应的昆虫图旁,图文对照,让学生练读词语。这样的教学不仅让学生在游戏中得到学习,还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作者单位 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市三四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