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新课改下的研究性地理学习

2011-12-31胡佳祥

新课程·上旬 2011年9期

  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创造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学生通过对大量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归纳、整理和判断,从而增强思考的创造力。其主体是学生,而研究的客体是课本上或我们周围活生生的地理事例。研究性学习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教师必须在课堂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和指导学生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在趣味中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以“中国地理”为例,对照新课标,我们不难理解教学模式多样化的必要性。新课标中,每一部分的学习内容有“运用地图,说出……”“运用资料说出……”“举例说出……”三大要求。在学习过程中,老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提出问题→运用地图→提取信息→找出答案(问题教学);
  阅读资料→提出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案(开放性教学);
  举例→探究成因→归纳总结→形成规律(探究性教学);
  提出假设→运用地图→结合地理现象→提出新观点(创造性思维教学)。
  从以上可以看出,运用这四种教学模式能让学生在研究式的环境下学习,彻底改变以往“留心听讲”的读书方式。
  1.实行问题教学
  老师提出有吸引力的问题,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进入思考状态。问题要有技巧性、科学性、趣味性,扣人心弦,才能把学生引入枯燥无味的地图中去提取信息。如在“经纬网”一节中,可先问学生看电影时是怎样找座位的,引入经纬和经纬网定位的概念。
  2.实行开放性教学
  这种方法适用于区域或国家地理教学。如在“北京”教学中,指导学生从地理位置、人口、资源、交通、气候、历史等方面搜集相关资料,即论据,把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辩论:我国首都是否要迁到正在大开发的西部?在辩论中,不求结果,只对学生整个研究的过程给予充分的肯定。
  3.实行探究式教学
  这种教学方式适合于地理规律、地理成因等的学习。在学习《中国的地理差异》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提出探究活动要求:请你根据地图选取几个代表性的地区进行比较,说明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性。“探究”就是试探和研究,没有试探就没有研究,试探就是举例、实验的过程,研究就是归纳总结、形成规律的过程。
  4.实行创造性思考教学
  教师可以从鼓励质疑、激发兴趣、创绘地图、发散思维等方面指导、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二、在课外活动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要求我们经常走出课堂进行观察、调查、实验等。教师可以确立课题—搜集资料—研究分析—得出结论—展示成果—点评升华的模式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1.确立课题
  教师在指导学生确定课题时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课题要有乡土性;(2)课题要立足于课本;(3)课题的难度要适宜;(4)课题最好有实用性。
  2.搜集资料
  这是研究性学习中最重要的步骤,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真正体现。第一手资料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这对初中生来说是不切实际的。学生可以通过查阅文献、派发问卷、采访、实地考察、观察、上网等方法取得第二手资料,然后进行整理。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给予指导。
  3.研究分析
  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比较、演绎、归纳、统计等方式对资料进行分析研究,从中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达到研究的目的。
  4.得出结论
  通过以上的一系列步骤,学生或深或浅地总结出研究的绪论,即成果。教师应给予参考意见,让学生的结论更具完整性和深入性。
  5.展示成果
  学生经过活动后,把课题写成小论文或调查报告,在班级里展示,让全班同学一起讨论、分享。在讨论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进一步提高今后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6.点评升华
  教师则应注意对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的点评,首先对学生的研究精神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激发学生的成就感,然后再对他们的成果给予点评。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培养学生学习地理所需的观察力、想象力及创造性思维。
  研究性地理学习确实具有丰富而独有的教育价值,为学生学习创造了一种十分宽松的氛围,使得学生的学习具有发散性,从而使得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充分的培养和训练。
  (作者单位 河北省藁城市常安镇学区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