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小学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011-12-31封丽娟

新课程·上旬 2011年9期

  数学知识的掌握,对于学生来说,往往会觉得枯燥,数学知识的教学,对于老师来说,往往会觉得乏味。但教师只要试着把数学问题融入生活,就会体验出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都是很有利的。
  一、数学知识技能的生活化
  数学知识技能训练“生活化”要求着眼于学以致用,而非学以致考,训练材料应尽可能来自生活。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安排了一个游戏: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并仔细听老师的要求,然后做。如果有4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学生很快伸出2个手指。教师接着说现在有1个月饼,要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位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他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创设了一个较好的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二、数学思维能力训练的生活化
  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尽量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创新思维的训练。另外还需要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为此,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例加以验证,编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例题。如:妈妈身上有200元钱,哥哥向妈妈要去34元买书,我向妈妈要来25元买学具,妈妈还有多少钱?大部分同学能列出“200-34-25”的式子计算。我又换个角度问:妈妈共拿出了多少元?大家都能列出“34+25=59”,那么妈妈本来有200元,现在还有多少元?我继续引导讨论:连续减去几个数,还可以怎样计算?从而得出:“200-34-25=200-(34+25)”。这样的引导,使学生领会了一个数连续减去几个数,可以先把几个数相加起来再减的道理。又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习惯。
  三、统计教学的生活化
  统计训练“生活化”是指把统计与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懂得生活中的一般道理,再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如:上完“统计”这一课时,我布置了一个作业,“统计一下我校共有多少人?”话音刚落,学生便活跃起来,有的学生说去问班主任每个班有多少人再加起来就可以了;还有学生说去问教导主任;还有学生说到学校的校长办公室直接查电脑就行了不用算。通过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出了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兴趣高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它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掌握了技能,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创新的意识。
  总而言之,要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在课堂上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在课外要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单位 河北省鹿泉市铜冶镇北降璧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