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聋童词语教学中的“飞白”之处

2011-12-31王冬梅

新课程·上旬 2011年9期

  书法和绘画之中的飞白往往代表的是意犹未尽和充满遐想,是作者意念升华的一种表现。用在语文词语教学中,这种“飞白”之处,往往是形容那些靠单纯字典上的解释所不能表达的部分。正常孩子的词语教学中有这样的现象,聋童词语教学中这种现象表现得更为突出一些。
  多年从事语文教学,我个人认为,对词语的理解往往取决于一个人的阅历、知识的积累和大量的阅读。往往很多词语必须把它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必须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去审视它,才能真正彰显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才能真正理解“一词多义”的语言之美。词语虽是语文教学中比较小的一个语素单位,但正是因为有了词语的存在,才成就了一句句经典的句子,才成就了一篇篇精美的文章。鉴于此,词语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存在听力障碍,不能自然而然学习有声语言的聋童的词语教学中。
  存在听力障碍的聋童,因其自身的特殊性,在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就不同于普通教育。而这些教学手段的辅助作用,教给聋童的仅仅是一种表象、一种表达方式,和词语的理解无关。目前为止,聋童词语的教学手段和普通学生的教学手段一样,主要是依靠《新华字典》的解释,而鉴于聋童生理缺陷的特殊性,他们的知识面相对来说比较窄,阅历也比较欠缺。所以,许多词语的教学就成了语文教学中最最基础,也最最难学的一个部分。在“名、动、形、数、量、代、副、介、连、助、叹”这几类词语中,以“名、动、数、量、代、连、助、叹”的教学相对来说简单一些。比如:许多名词可以借助实物和图片来理解,许多动词可以通过具体的动作演示来理解。“数词”是数字和词语的结合,“量词”是附着于数词之后,名词之前的词……但“形容词、副词、介词”的理解相对来说就难一些。下面就形容词的教学为例,根据我个人的教学心得谈一下怎样帮助聋童很好的理解。
  “形容词”的存在在句子和文章中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它使句子理解起来更形象,文章读起来更优美。但对于有听力障碍、抽象思维欠缺的聋童来说,“形容词”的教学就显得更加吃力一些。以“困扰”一词为例,如果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教会学生拼音和笔画,以及汉字的组成结构,不是词语教学的根本,也不足于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借助字典的解释是这样的:围困并搅扰,使处于困境而难以摆脱。对于聋童来说,“困扰”一词已经很难理解,但解释里面出现的“围困、搅扰、困境、摆脱”四个新词就更增加了词语理解的难度,将学生引领到一个更加“困扰”的环境中,这不是教学的目的。每一项内容的教学,其宗旨是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记忆,然后正确的运用。而这个词语的解释连最基本的目的都达不到,这样的教学手段就失去了它的意义。我认为,对于这些比较抽象的形容词的教学,必须把它放到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句子环境中。比如:“对于是不是继续求学,父母很困扰。”在这个句子中,“困扰”可以理解为“不知该怎么办”;而在“他为该不该去旅游,困扰了好久。”这个句子中,“困扰”可以理解为“思考”;“明明是该我评上优秀,榜上却是别人的名字,为这件事他很困扰。”在这个句子中,“困扰”可以理解为“不甘心”……这样的要求是在学生积累知识的过程中、阅历丰富的成长中,才能达到的意境。所谓词语解释处的“飞白”大概就表现于此。学生是不断成长的,成长的过程是语言表达和文字理解逐步提高的过程。而每一个词语的存在也不是孤立的、片面的,它存在于句子中,存在于文章中,使句子的结构更加严谨,文章的组成更加生动。
  聋童词语教学是每一个聋校语文教师所长期担负的责任。怎样教,以什么样的方式来教,教到哪种程度,达到哪种效果,也是每一个语文教师所必须面对的、长期对待的问题。所谓词语教学深处的“飞白”之作,是词语教学的一种意境,也是词语教学的一种无奈。只有正确地掌握了合理的授课方式,才能让学生达到理解和运用的目的,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修养。
  (作者单位 河南省新乡市盲聋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