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语文课堂充满爱

2011-12-31吕品梅

成才之路 2011年30期

  教书几年,每次上语文课,我都是很严肃地上课,从没给学生一点笑脸,总觉得我们学校的学生成绩不好、贪玩,就不能给笑脸。这是我多年的想法和习惯,严肃的课堂固然很好,学生看似很乖巧,其实课堂模式很古板,我也就只照本宣科,教条的讲课,毫无生动而言。该怎么给学生上好一堂生动的课,难道对调皮、基础薄弱的他们,我们教师就不能给他们一些爱和阳光吗?特别是语文课,有许多内容需要给孩子施爱,我觉得我的课堂应该充满爱了!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教学中我多给学生学习和思考的时间,多送学生鼓励的话语,尤其是后进生,既给他们创造发言的机会,又肯定他们发言中的点滴优点和进步。近年来,我在上课时,再也不像以前那样面无表情了,我发现在上课时若要面带微笑,效果会更好。微笑着给学生一个肯定,微笑着给胆小的学生一个眼神,都会给学生带来莫大的鼓舞。同时,教学中我还奉行这样一个原则——就是不让任何一名学生带着遗憾坐下;不让任何一名学生SpPNvHPbL8pj+aQ1RmeufA==带着疑问走出课堂,让每一名学生都相信“我能行”。这样,多数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大胆自信地朗读和发表自己的意见了。比如在学习《相信未来》这首诗时,在预习课文时,我鼓励学生上台大声有表情地朗读,并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学生顿时来了兴趣,大家都争着抢着上台朗读诗文,并且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其中有一个学生手捧着书本一到台前就吓得哆嗦,紧接着就要溜回去,我不断地鼓励他:“让你的眼睛盯着中间的位置,不要看其他人,把目光转向书本放声朗诵肯定行!不信,你试一试?”那位学生在我的指点下顺利地朗诵完了,并且读得很好。这样上课,我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达到了教学效果,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让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二、课堂语言要有亲和力
  课堂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途径,不但要求明白易懂,具有科学性,而且力求达到优美可亲,对学生充满鼓励、赏识、尊重、期待。这样才能使学生更易接受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国外一位心理学家说过:“要使人们相信你,首先必须让他们喜欢你。”同一个道理,如果教师对学生尊重、有感情,学生则对老师有好感,就容易接受老师的观点;反之,就会产生逆反心理、恐慌心理。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充满情感的语言能产生一种无形的感染力量,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教师让学生回答问题时,学生大多比较紧张。这时,教师应用亲切的语言告诉学生:“不要慌,胆子大些,错了也没关系。”尤其是后进生,教师要给予更多的热情,使学生备感亲切。欣赏,是进入心灵的阳光,是融化坚冰的暖流,是沟通人与人关系的桥梁;欣赏,是一种胸怀,一种雅量。学会欣赏,认真倾听就会成为一种习惯,懂得欣赏,就会“大其心以容天下之物,和其心以敬天下之人”。学会欣赏是做人的一种至高境界,有了欣赏,你就会成为生活中的仁者、智者、爱者,以仁者、智者、爱者的情怀立足于我们的语文课堂上,我想我们的语文课堂就是有生命的,就是高雅的,就是成功的。
  三、在课文内容中挖掘“爱”的思想
  正确把握,活用语文教材。带着欣赏的情感去备课,在欣赏中有所感受,在欣赏中获得陶冶,在欣赏中美化情怀。我们教师需要在备课的过程中做到深研教材,把握作者的思路脉络,细心揣摩和体会作者在文字中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激起自己的感情共鸣。没有这种情感的积聚也就不可能倾情,情不动就辞难发。比如,我在上《十八岁和其他》时,在导入的时候,我先引用了满文军的《懂你》,那忧伤的曲调和对父亲的爱油然而生,学生一下子就被带进了课文里。再读课文时,他们就很能理解父亲的话了。这篇文章共分为四部分,全都与青春有关,学生在接受教育时,我顺势按着课文思路给学生讲解,要求他们在平时也要做一个孝敬父母的人,不要忤逆父母,要体贴他们的苦衷。这种爱就在授课时自然地流露了出来,自然而又不牵强,贴切而又便于理解,岂不是一举两得?
  其实每一篇课文都可以用爱的教育来传达,在课文里有美和爱的交流,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是在别的科目里很难见的,我越来越为我能执教语文而自豪。因为它是一门内容最丰富、最有情趣、应用最广泛、最具生活化的学科。中学生正处于开始关注和思考生活的年龄阶段,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和热情。因此语文应该是最能激起他们学习兴趣的课程。我们不能受到目前的考试制度、评价体系的影响,倾向于教育的功利性,而忽略了语文的爱和美。我们应在对学生进行应试技能训练的同时,还要激发学生的热情,让他们发现其中爱和美。要让学生喜欢语文、热爱语文,就要让学生喜欢语文课堂,充分感受语文课堂的美丽,并让他们感受到语文时时充满爱和阳光。
  总之,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树立以情感为本的教学理念,认识到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审视情感的过程,要想使我们的课更用活力,就必须以爱的眼光看待每一次教学活动。同时,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应不断地充实自我、体现自我,感受美和爱的节奏,从而形成丰富的个性、完美的人格。
   (邳州市土山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