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高中物理课外活动的开展

2011-12-31吕晓东

成才之路 2011年30期

  在教学中将学科理论和当前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紧密联系起来,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是对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之必须,在全面提倡为学生减负的背景下,它旨在培养高素质的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新一代,造就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人才。为了更好地实施这一教育,采取课堂渗透的方法在当今教育体制下无疑是一条主要途径,但仅有这些还不够,有效和生动地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也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
  一、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面,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激情
  图书阅览室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科普读物,引领学生去搞清生活中一些情景的出现到底为什么?例如,生活中我们有意或无意都能感觉到远处的钟声,为什么夜晚和清晨听起来比白天更清楚?同学们在阅读后得知了声音与空气温度高低的关系。又如,我国民航和空军引进了很多性能先进的高速飞机,而鸟与飞机相撞的事故亦呈上升趋势,为了解决机场驱鸟问题,科研人员开发出强声驱鸟车,利用强声波把鸟赶走。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不仅可以使机场附近的鸟躲开机场飞,还可以使定期来往的候鸟绕开机场飞。那利用声波为什么能驱鸟?同学们通过课外阅读得知:原来,动物对声音都有个耐受强度,超过这个强度就无法忍受,就要逃走,而且永远无法适应。
  学生在提高了知识面的同时,也培养了探究的激情,他们渴望阅读,渴望去搞清一些为什么,我想物理这门课就是解决他们生活中的为什么,使他们变得越来越聪明。
  二、开展课外小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师在物理实验课上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中来,通过课上的实验培养学生实验科学性和调理性,从而为课外独立实验打下基础。高中物理课本上根据不同章节的知识特点确定了二十多个课外小实验,如在《动量》一章里“用自来水观察反冲运动”,在《电场》一章里有“静电屏蔽现象的观察”,在《光的色散》一节里“室内彩虹形成”等课外小实验,平均每月有一个可做。每个小实验尽量要求学生独立设计,独立操作,并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对于难一些的课外小实验,教师可给予一定的提示与指导,包括实验原理、器材、操作与观察要领等。有些实验原理简单,需要的器材不多且在身边易找,要求学生以实验兴趣小组为中心在实验室外的随机场所完成。而有些实验需要利用实验室里的器材必须在实验室里完成,如“观察光的衍射现象”“观察电磁感应现象”“微小形变的显示与观察”等少部分课外小实验。对于报告和小节,教师应给以及时的批阅,从中筛选优秀报告和小结给予表扬。
  丰富有趣的课外小实验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了动手操作和手脑并用的能力,同时激发了学生对当前科学技术的了解的渴望。
  三、开展科技小制作和小发明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任何的发明和创造都是建立在正确的科学理论基础上的,不能凭空想象,要正确引导学生去创造,以避免学生时间和精力的浪费。最好在学完一章节后,引导学生利用这一章节知识在课外独立完成科技小发明、小制作。如在学完“静电感应”后,学生完成了“简易静电吸尘器制作”;在学完“反冲”一节后,学生完成了“微型火箭的制作”;在学完简单的逻辑电路后,学生完成了“节日闪烁彩灯电路的设计与安装”“普通开水壶报警器设计和安装”;在学完“磁场”后,学生完成了“指南针的制作”等。
  生动有趣的科技小制作,培养了学生们独立思考、独立创造、独立幻想的能力,对他们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科学习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他们未来现身科学的人生道路也有很大的启迪。
  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读“死”书,“死”学习,学到的知识不能用于生活和实践中来,是目前教育的弊端。这就要求学生走出书本,走进社会,去亲身实践。
  学生在学校相对比较封闭,教师应该创设条件,组织学生到农村、工厂和社区中去,搞好社会实践活动,把自己学到知识放到实践中去检验,且服务于社会,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如在205省道上学生们测定汽车、摩托车的速度后,发现不少汽车和摩托车超速行驶,于是他们写出建议材料呈送到县交警队,建议安装测速电子眼。再如在学习了电能输送的知识后,组织学生到农村进行调查和访问,发现有些村庄灯光很暗,线路电压较低,线路布局不够合理,学生们向供电部门提出了整改的一些建议。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能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一些社会生活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主人的责任感。
  总之,课外物理活动把课堂上所学的物理知识结合于实践,寓趣味性、科学性于一体,既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因素,又有利于非智力因素的提高,同时也大大地丰富了学生们的课余生活,使他们在“减负”后不至于无所事施,从而真正地实现了“减负”的目的,全面地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邳州市土山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