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呼唤我们改造课堂

2011-12-31史敏红

成才之路 2011年30期

  对万物都充满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在课堂中,孩子的这种天性往往表现为对探究新知识的浓厚兴趣,而且越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好奇心和探究心理越强。面对我国的科学水平和创新能力的相对落后,我们陷入了沉思:是中国的孩子缺乏创造的天赋,还是作为教育主阵地的课堂教学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杨振宁和李政道的成功告诉我们:中国的孩子不但有而且有着很高的创造天赋,那么,孩子的创造力又是如何丧失的呢?还是让我们回到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来进行深刻的反思吧!
  一、对过于刻板的教学常规的反思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本是一句极富哲理的话语。但如果过分强调“规”和“距”的话,人潜在的创造才能,很可能被无情地扼杀。传统的课堂教学,制定了许多貌似“好的”“有效”的课堂教学原则和课堂纪律,以便于教师教育管理学生,大量地接受统一的知识。然而,在知识爆炸的知识经济时期,仅仅简单地拥有知识已远远不够。知识的力量正在衰弱,取而代之的是“创造的力量”。教师作为教学原则和常规的具体实施者,首先要有解放学生的思想,对一些不科学、不合理、不符合孩子天性、不利于下一代长远发展的传统观念和规章制度进行彻底的改革,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摆脱传统教学思想和原则的束缚,让学生在课堂上听课、发表意见、读书交流不带有任何的自卑和胆怯,只顾说自己想说,谈自己所想,有一种安全感,这样学生思维才能活跃,才能敏捷,才能爆发出创新的火花。
  二、对“教”与“学”的再思考
  三百多年前,夸美纽斯就在《大教学论》一书中写道:“要寻求并找到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这种通过“少教”以达到“多学”的教学意识,至今仍然是每个教育工作者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了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达到知识接受的最大饱和量,教师疲于不停地“灌”,学生忙于不停地“填”,在艰苦的“教”与“学”的苦苦追寻中,分数提高了,能力丧失了。而今,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我们必须重新认识“教”与“学”的关系,必须赋予“教”与“学”以新的内涵,“教”应该是教会学习,“学”应该是学会创造。那么,在课堂这块主阵地上,我们又该作出怎样的努力呢?
  1. 保护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蚂蚁和蝈蝈》一课的教学中,我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喜欢谁,不喜欢谁?为什么?旨在对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进一步的升华。一个同学如我所愿给了一个标准而满意的答案。然而当我唤起另一个迫不及待急于抢答的学生时,他给了我一个出乎意料的回答:“我不喜欢蝈蝈,也不喜欢蚂蚁,因为他们不团结友爱。”这下真让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与“团结友爱”何干?出于“保护”,我没有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打击他“求异”的积极性,也没有软磨硬泡往标准答案上“牵”,而是微笑着问:“你为什么说他们不团结友爱呢?”受到鼓励的小朋友认真而自信地说:“蚂蚁看到蝈蝈不爱劳动为什么不劝他们,帮助他们呢?”“真棒!”我发出由衷的赞叹。如果站在成人的角度,我完全可以否定学生的意见,并借此大讲特讲蚂蚁和蝈蝈的不同生活习性。然而,当我们从一年级儿童的视角去看时,就不能不赞叹这个孩子认识和分析事物的独创能力了。于是我又鼓励学生继续想象:假如你是蚂蚁,你会怎么说,怎么做呢?真诚的赏识使得他们大展想象的翅膀,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时学生的思维火花四溅,学习的情绪高涨,兴趣浓厚,这不是创新意识得以保护的结果吗?
  2. 提倡“成功是成功之母”
  如果说,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催化剂,那么,让学生尝试成功的体验则是创新的“稳定剂”。属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语文,虽具有工具性,但它不应该是筛选的工具,不应该是过滤器。我们不应该经常让孩子们去体验学习的失败,语文的问题往往具有多元性,要允许学生超越教参的标准答案,摒弃传统“一刀切”的“标准评价”,改之以充满期待的辩证“模糊”评价。心理学研究认为,随着孩子生理的成熟,他已经逐渐学会以自己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去分析事物,表现出独立认识事物的强烈欲望,这正是创造性的最初体现。因此在课堂上,并不是所有的分歧都要归为统一,因为有的问题本身就具有开放性。我们不能轻易否定学生的任何一种见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成功愉悦的状态之中,从而进一步诱发学习的动机。否则,就会破坏学生探究的乐趣,尝试失败挫折的情感体验,久而久之,变得谨小慎微、懒于动手、疏于尝试。课堂民主无从谈起,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就没有了根基,谈创新就更不可能,因此“失败乃成功之母”固然有其道理,“成功是成功之母”更值得提倡。
  3. 享受学习乐趣,变“苦学”为“乐学”
  构建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理论的核心就是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而传统的教学,学生学习的对象是知识,目的是掌握,方式自然是死记硬背。这种死记硬背不仅了无生趣,而且非常艰苦。这样的学习是功利主义地追求学习的结果,而不是享受学习的过程,就很难有创造力的爆发,因此,只有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本身充满着乐趣,实现以思维的快乐取代死记硬背的痛苦,让“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成为历史的回声,学习活动才会充分表现出它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4. 提高学生问题意识
  有一位外国专家到中国一所学校听完课后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在课堂只看到老师提问学生,而看不到学生给老师提问题?
  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只会回答而不会提问?其中的原因,只要我们稍稍探究一下,是不难发现的。
  当今的教学,教师“一言堂”和“一问到底”的局面虽然有所改观,但功利主义和应试教育阴影下的课堂教学过程,使学生的学习完全进入教师预先设计好的轨道,完全沦为配合教师完成既定程序的陪衬随从。即使在课的末尾设置“质疑”环节,也只是一种点缀罢了,学生根本没有主动提问的机会和权利。长此以往,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受到压抑,创造性思维就会难以得到发展。
  我们知道,由于种种因素,师生之间的思维及其方式是存在差异的。教师再周密细致的设计也不能完全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解放学生的个性思维,引导他们独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需要来调整教学,满足各个层次学生的需要,让他们各自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相应的发展。以《有趣的发现》一课为例。初读课文后,让学生质疑,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了各种不同的问题。有同学问:“什么叫反复。”也有同学问:“达尔文为什么要到太平洋中的小岛上去考察?他为什么能够发现岛上昆虫的不同特点?海中的小岛上海水经常会漫上来,为什么没有把没翅膀的都淹死呢?”这些问题有些是高质量的,也有些是质量低的,不管提问的质量如何,却反映了各层次学生认知发展的不同需求。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质疑,进行适时的点拨。这样,长期下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将得到提高,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也会得以提高。
  反思我们的课堂,改造我们的课堂,这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是跨世纪教育的呼喊。我们坚信,不久的将来,一个具有强大经济实力和创造力的民族必将巍然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溧阳市溧城镇南门街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