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策略

2011-12-31华珂珂

成才之路 2011年30期

  摘要:传统的阅读课过于注重语言知识的讲授,缺乏对阅读方法、阅读技巧的专门训练,难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依托文本,从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三个环节入手,通过阅读策略的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阅读技巧;教学策略;有效教学
  
  阅读是对书面信息进行认知构建的心理语言过程,新课程中学英语大纲要求“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初中毕业生要达到5级水平,与此同时,在各类英语考试中,阅读又是考试中的重头戏,阅读题的分值比例相当大。由此可见,阅读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阅读课是每个单元最重要的课型之一,在教材的编排上每个单元以welcome to the unit引出话题,学习或复习有关日常交际用语,接着阅读就会出现与对话题材相同的语篇、训练阅读技能、学习语法和词汇,然后将所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因此,阅读教学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而且要培养技能。
  一、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问题1:传统意义上的阅读教学即教师先教单词,学生朗读,教师逐字逐句翻译讲解,勾画词组,并对重点单词和语法进行操练,辅以朗读和背诵。
  问题2:学生本身的词汇储备量少,又缺乏有效的文化背景知识,造成学生在英语阅读方面存有许多问题,比如逐字阅读,过度依靠视觉信息,过度注重细节问题,这样会大大减慢阅读速度,妨碍对文章的理解。
  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源一方面是传统的课文分析法所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由于学生缺乏阅读技巧。这样以教师为中心的阅读课堂,不注意对学生阅读技能的培养,学生被动地接受语言知识,是难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的。
  二、阅读教学策略探索
  1. 阅读前(pre-reading)
  阅读前任务的设计的目的是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增加学生的相关文化及背景知识,为课文教学做好铺垫。因此,这一阶段要尽可能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通过话题、图片、视频等形式引入阅读话题,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初中生在进行长篇阅读时容易产生焦虑感,如果教师在授课前不进行有效地引导和铺垫,就难以激发学生对阅读话题的兴趣,那么阅读效果肯定不会好。因此,导入是否成功直接关系到整节课的成功与否。
  阅读课的导入方式有很多种:多媒体导入(具直观性和生动性,更加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竞赛式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头脑风暴式导入(通过向学生提供主题词及图片,引导学生进行各种相关联想)……
  2. 阅读中(while-reading)
  阅读中设计的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使学生获取详细的语篇信息,学会课文中生疏的词汇、短语和句子结构等语言现象。
  (1)增强语篇意识,以任务驱动阅读。传统的英语阅读教学比较侧重语篇材料的理解和认知。但是随着英语课程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我们必须改革英语阅读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首先,教师要超越传统的词汇和语法讲解,立足语篇,从语篇层面分析、处理阅读材料。其次,教师要改变“我说你听”“我说你记”的单向传递的灌输模式,引导学生利用语篇本身提供的语境猜测词义,解构复杂句子,理解细节。因为词汇、短语、句子要表达的意义都是由语篇决定的,离开了语篇,可能导致理解产生偏差。因此,通过任务引导学生对语篇提供的信息进行主动地加工处理,在此基础上完成阅读任务,可以使阅读的目标指向更明确,学生的思维也更加发散。
  (2)培养正确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运用适当的阅读技巧。英语中考阅读理解每篇文章单词数大约在300~400词。慢读是不行的。因此学生做阅读理解时,要注意培养自己快速阅读的习惯。教师指导学生养成先看问题,再回过头去边看文章边找答案的习惯,既能提高阅读理解的准确率又能节省答题时间,一举两得。同时,教师在阅读课上应避免满堂灌,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对阅读的速度、技巧及猜词技巧等作相应的指导。为提高阅读速度,可引导学生使用下列方法:
  扫读理解。扫读即通过对文章标题和首尾句的阅读,从整体上把握课文脉络,理解课文大意,找出关键词和中心句,使学生对文章内容、结构和作者写作意图有一个整体印象。比如在教授8Aunit1《friends》的Reading 时,在快速阅读完课文以后,给出一组图片,请学生找一找,哪一个是Betty,哪一个是Max,哪一个是may?
  略读质疑。略读时,学生应快速浏览全文,整体理解课文的主旨大意和篇章结构,掌握快速阅读的方法和快速捕捉有关信息并找出文章主题,理解故事情节,根据上下文线索推理与预测故事情节发展和结局的能力。教师先要给出略读目标,要求学生带着任务在5分钟内完成阅读任务,迅速捕捉目标,并在阅读过程中达到对课文的表层理解。
  细读赏析。教师引导学生对全文有个整体印象的前提下细读短文、理解短文,并设计一些练习让学生完成,以检测学生的理解程度。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仔细阅读文章中的细节,但是此处的细读不包括知识点的掌握。细读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提前设计一些诸如填写表格(即把文章中的一些细节通过表格的形式罗列出来,这样一目了然,利于学生掌握)和Fill in the blanks of the short passage according to the text.(即把文章中的重点内容利用填空的形式让学生来完成)然后可以利用此表格或小短文让学生来复述课文。
  猜测词句含义。根据构词法、句法结构和上下文语境猜测词句含义。同一单词往往因为语境的不同而产生词义变化,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同义词以及相关的构词法知识,对阅读中遇到的词句进行猜测。
  不同的阅读方式应有不同的时间限制和阅读速度,并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定的阅读任务,但教师最终的任务是除了能让学生巩固和表达阅读内容外,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完成一定的交际任务,或表达出自己的个人观点。
  3. 阅读后(post-reading)
  这一环节是在有足够的语言输入的前提下进行语言输出,是对课文的主题、观念、语言等进行分析的任务,在这一环节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各自的看法,使知识的学习升华到语用的高度,达到知识和思想的进一步融合。阅读课后,教师不但要让学生练习、巩固和扩展在阅读课中新学到的语言知识,还要发展其说和写的能力。课后练习有多种多样,要针对不同的阅读课而设计练习形式有表演课文、缩写、改写课文、复述故事等。
  (1)拓展话题讨论。可以根据阅读材料假设的情景,让学生进行讨论。
  在教授8Aunit4《wild animals》的 Reading 时,在学习了有关熊猫“希望”面临的一系列困难以后,笔者组织学生讨论:
  What should we do for wild animals?
  S1:Don’t buy animal fur any more.
  S2:Ask the hunters not to kill the wild animals any more.
  S3:Ask the farmers not to cut down trees and leave the reserves.
  S4:We can build more reserves.
  S5:Don’t eat wild animals any more.
  (2)进行角色表演。引导学生针对阅读文章中相关的情节进行分角色表演,比如在学完7Aunit3《Halloween》后,组织学生表演万圣节那天的“trick or treat”活动。万圣节的时候,孩子去别人的家,大喊:“trick or treat.”屋子里面的大人要么给糖,要不孩子就会恶作剧。
  阅读是一个多因素作用的过程,阅读不是单向的,而是积极的双向互动,要使阅读教学有效,那么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为学生的阅读活动无人能够替代。同时,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情况下,教师应指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进而提高英语阅读理解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延从.提高课文教学中任务设计的实效性[J].中小学英语教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