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开展初中美术审美教学的策略和思考分析
2011-12-31于香玉
成才之路 2011年30期
所谓审美教育意指借助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生活美等来培养被教育者的正确审美观,提高被教育者的感悟美、赏析美与创造美的能力。《初中美术教学大纲》提出,在教育当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倡导爱国主义教育,树立高尚的道德等。由此可知,美术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在对学生展开审美教育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一、更新教学观念,提高审美素质
应试教育的形成导致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知识变得死板僵化,并且对于美术教学的发展也产生一些不良影响,比如重视技术、轻视情感的现象。美术教师被应试教育影响后生成了观念的偏差,这种错误地将技术练习置于首要位置,忽视了学生在学习美术中的情感体验,是十分可悲的。审美教育最终是否可以被落实到位,关键是在于教师自身的审美素质是否得到有效的提高。实行审美教育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要不懈地去提高自身的审美素质,比如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知识结构、专业视野等。所以,美术教师需要积极主动地更新教育观念,遵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做到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等。美术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得体的仪表与言语去面对学生,去和学生交流,去关注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才能获得学生的认可与理解。美术教师在日常工作当中,要加强美术的教研工作,深入地去研究初中美术教育内在与外在的因素,从而推动美术教育改革顺利进行。美术教师在进行具体授课时,对学生要强化审美能力的渗透,师生只有共同携手努力营造良好的教与学的课堂氛围,才能做好美术课堂教学,使每个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受益匪浅。
二、搜集审美素材,做好审美服务
1. 培养形式美感
美术作为一门视觉造型的艺术,不仅仅依靠其形式而存在。初中学生在接触美术时,最先肯定接触的是美术的审美形式,主要包括构成美术作品的多种艺术元素,比如色彩、线条、图案等。因此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需要充分发挥这些带有形式美感的内容,培养学生对于形式美感的体验与感悟能力。
(1)线条形式。初中时期的美术教学要先指导学生去认知线条,了解线条的粗细、轻重、疏密、干湿等意义,感悟其魅力所在。与此同时,教师需要选取优秀的作品来让学生们鉴赏,并且布置给学生白描练习来加深掌握线条形式的感受力与表现力,这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去理解此作品的艺术含义。(2)色彩形式。色彩在艺术家的手中可以表现出丰富多彩的生动事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挥色彩具有不同表现内容的优势,让学生理解色彩的常识与调配法,指导学生对色彩进行赏析。(3)图案形式。教师在进行图案教学时,应注重让学生认知形式法则、图案的组织规律、造型形式规律等,更好地感悟与运用统一、对比、节奏、均衡、韵律等形式。
2. 把握情感之美
根据实际教学经验得知,美术教学中的美术欣赏教学作为一项独特的精神活动,可以借助艺术品散发的力量,使观赏者身临其境地去品味艺术品的魅力及意义,激发人们的艺术感,从而产生共鸣。美术教师在教学时应该挖掘艺术品中的积极健康元素,并授予学生进行审美品味。类似于这种情感式教育可以借助临摹、参观、写生等各种形式来进行,教育内容也要结合自然、社会、艺术等多角度来全面展开。
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赏析梵高的作品《向日葵》时,可以在课前布置给学生收集关于梵高资料的作业,让学生先对梵高有初步的认知,接着在具体教学中,教师积极地设置情感问题,引发学生不断思考。在课上赏析开始时,可以先让学生思考梵高作品中的《向日葵》诉说着的含义,然后拿出梵高的多幅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归结出梵高作品给人的感觉,以及他制作每幅作品的初衷,其中蕴涵的情感等等。学生在对其赏析中,可以实行分组讨论,相互交流感受,进而较好地把握名作之中的情感元素。
三、鼓励大胆想象,激发审美与创造力
想象是人类感知客观事物后,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其头脑中形成新式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作为人类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精神动力,在美术活动中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倘若美术学习中缺少想象,就等于丧失了艺术生命的灵魂,想象其实侧重于发展思维能力。所以,在日常的美术学习当中,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积极地为学生营造适合想象、适于创造的课堂环境。我国《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加强美术课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的联系,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让学生在审美情感体验中提高自身的审美素养,增大对自然环境与社会的热爱以及责任感,以创造明日的美好生活为愿望而努力。
比如,教师在讲授各类视觉图形时,可以鼓励学生去大胆想象,将生活中的各类形状进行抽象或变形后,再融入于艺术作品中,实现改变生活、创新生活,从而表现出各自的个性创意,激发出每位学生的创作灵感。
综上所述,美术是一门唤起学生内心审美的艺术学科,学习美术意义十分深远,其关系到整个民族的文化艺术素质。因此,美术教师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审美教学的有效实行,为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而不懈努力。
(邳州市陈楼中学)